夏文斌
2019年4月29日,中国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重大学科建设顶层设计,预示着我国学科建设的时代特点和未来走向有了新的方向。而新文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如何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任务,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认识。
笔者以为,新文科建设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新要求。 过去,人们通常理解文科大都是个体化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研究,尽管也关注社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更有一种距离感和历史感。而我们要建设的新文科,则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全面地追踪和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见微知著,寻求对策。从根本上打破学科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创造和交流问题、全球科技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当然,加强产学研政的合作,也是新文科的题中之义,因为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专家学者们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现实需求,需要了解政府决策的难题所在,这样才能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深层次上解决发展战略问题。这一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升新文科学科建设水平的一个过程,是面对现实问题寻求学科建设布局和优化的重要契机。
二是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传统的文科大都是从学科自身深化轨迹出发而进行的一种分类,这种分类有利于人们对文科内涵的深入把握。但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网络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诸多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更进一步说,在当代依靠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难以解决现实的重大问题,比如贫困问题,既涉及到经济学也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还关乎到教育学等其他学科。为此,就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学科融合,联合攻关。在这个方面需要我们反思的是,文科门类和内涵的界定,究竟是关起门来进行细化和分类,还是需要站在现实问题和学科整合的交汇点上来研究和布局?毫无疑问,我们的回答是后者。
三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成果要用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成功范例,进而充实到新文科学科体系当中,这是当下需要进行思考并实施的一个重要工作。因为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现实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的新特点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创新。这种创新有两个基点: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新文科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作重大革新,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知识结构全面、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四时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新文科建设要注重从时代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注重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及产学研融通壁垒,真正解放和激活文科的效能,但这绝不意味我们要放弃文科的一些内在要求和精神传承。无论是传统文科还是新文科,只要是文科建设,我们就必须一如既往地关注并传承好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作为内在脉络渗透到文科建设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善于在文科建设中提升价值关怀,帮助同学们深化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价值的理解。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无论我们走多远,都离不开人文精神关怀。否则,我们的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匹脱僵野马,跑向不归路。为此,我们要处理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关系。这两者尽管有区分,但在新文科建设体系中应当是有机统一的。要善于在基础学科中把握现实需求,从应用学科中回溯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对两者加以有机整合,将会使新文科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时代活力。另外,我们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好历史上文科教学研究的一些好经验、好模式,特别是从中国历史上人文精神的走向和演变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在青年学生心中;也要根据现代学科融合的特点,用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人文精神能够更深更全面地为人们所把握,并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