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9-02-10 21:57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宋 伟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与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丰富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利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弘扬与传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发挥其理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中国最大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国民族形式和语言特色的融合吸收,转化成为了中国广大人民能够接受的形式和“听懂的语言”;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契合部分进行了批判性借鉴与发展,例如:马克思主义实践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力行”思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气”等方面都有契合[2]89。总之,我们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来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根”。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必然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应有的关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意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高校作为社会精英的重要聚集地和未来精英的主要生长地,必然是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离不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与凝练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方面都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根源,“国富民强”“民为邦本”“以德治国”“以和为贵”,“等贵贱 均贫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正义、讲公道”“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者,天下之道也”“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等思想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精神养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做好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我们的大学要想成为一流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文化”,必须“文化育人”。这个“文化”不仅包含现代人类文明成果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必然包含我们中国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我们高校一方面要做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的文化传承创新,另一方面不能忘了我们的“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我们高校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要克服这些以文化思想为主的挑战,就需要我们以“组合拳”的方式来应对,除了做好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需要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大学精神、育人理念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资源,借鉴道德修身的方式方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涵养、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随着党中央和教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提出,各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纷纷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体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一些整体上的困境,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师生认识不够到位,学校投入不够充足

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受自身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限制,一方面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政治性还有文化性,要做到政治教育与文化育人的并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中对“国学”的忽视,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尤其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这种认识的偏差与不足,必然导致广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性不足,也会影响广大教师乃至领导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就会影响对该项工作的关注与投入。审视全国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普遍不足。

(二)师资队伍普遍缺乏,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国学”等相关专业设置较少,能够在高校担任专业教师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我国高校中能够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任务的教师缺乏,一般都是由文学、历史专业教师担任,授课的专业程度普遍不高;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做到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师普遍不多;非人文专业教师有着较强的人文素养,能够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教师更是少见。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校都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选修课程,更不要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专业课程之中,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三)校园文化存在短板,传播方式效果不佳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但部分高校在融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重视程度不够高、相关制度不健全、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社会实践活动过少以及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等,这些问题对当前两者的融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简单片面地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其只强调校园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势必导致注重形式不见内涵的形式主义倾向[5]28。在当今“短平快”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较为高雅或高深的文化精品,往往在传播上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以古汉语为主要传播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简易的共同话语链接,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巨大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融入”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政治站位、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全面的整体思维,努力做到“融入”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高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做好课堂教学,首先,要打造一支过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包括专职教师队伍,负责传统文化课程的宣传和教学工作;也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与水平。其次,要做好教材的修订与完善,重点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材中要体现出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以及通俗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契合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语言和案例来佐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再次,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权威教化法、榜样效仿法、差异培养法、熏陶管理法、自我修身法、躬行实践法等;借鉴儒家德育方法,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改善思想灌输法、重视典型教育法、实施分层教育法、强化感染教育法、突出自我教育法、重视实践教育法等,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要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列为必修课程;遴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和国画、民乐、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设选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些章节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有关专业课中增加专业发展史等内容,在中国历史中挖掘中国人的智慧与对世界的贡献,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对于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例如,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趣味测试等竞赛类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印象;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语言类活动,让大学生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学者开展文化论坛交流、讲座报告,为学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流派、诗词歌赋、历史文化等来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晚会,通过演唱、小品表演等文艺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举办“茶艺”展示、书法展、绘画展等活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举办传统体育普及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华武术等健身活动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还可以开展学习中国古代成人礼等文明礼仪的方式,来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程度。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学生会与社团这些学生组织平台,通过设立“国学社”、武术协会、国画协会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在学生会中设置传统文化推广部等方式,通过学生组织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作用。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参观考察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时间,开展走进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中国传统文化基地与红色革命老区的活动,使学生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引导大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宝贵经验与优秀思想品质;组织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如黄帝陵、故宫、“三孔”、古典文化遗址等,通过实地参观与解说员的讲解,将学生的视听觉体验相结合,使大学生真正走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域,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壁画装饰与历史史实等的了解与感受,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崇尚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企业、乡村、中小学校等社会基层,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展演和帮扶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身体力行传统文化“帮困助弱”的精神,使他们在服务社会中磨砺意志、提升觉悟、增长才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建立起课堂教学和课外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评价之中,使大学生逐渐建立起道德自觉。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传媒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网络”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高校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吸引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传媒,尤其是新媒体传媒,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上传至网络传媒,当然这个“上传”肯定不是简单转移,而是借用网络技术、数字手段的批判性选择与创造性转换。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国学经典,又要有历史典故,既要有诗词歌赋,又要有小说传记。总之,要雅俗共赏、深浅结合,让大学生们能够看得进去、学得明白。二是借用互联网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交流互动、社会实践等环节渗透进网络平台,这些平台除了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外,还要借用微信、QQ、易班等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开办微信公众号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等方式,来做好国学经典推介、中国奇趣民俗、传统艺术鉴赏等,把握好网络宣传的“时、度、效”,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增强寓教于乐的效果,不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