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国,丁兴富
(1.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针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格理想与经济人人格现实的内在矛盾及其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的影响等问题,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人格发展理论,在继承中国传统和谐人格思想的基础上,探索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根本思路和基本路径。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一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发生了市场化导向的巨变: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一般特征相适应,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开始出现;在政治上,政治民主不断发展,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方面,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1];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持续巩固;在经济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改革与稳定的二重性,对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集体主义的人格理想与经济人人格的现实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乃至冲突。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流弘扬的是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理想人格,并且同中国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结合,成为中国大学生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客观上为个人权利意识的张扬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市场经济“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2]829,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思潮开始出现。个人主义在学术上的表述是“经济人假设”,只关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关心他人的利益。这对大学生的人格造成了如下不良影响。
1.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功利心较重
有的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怎么关心人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缺少远大的精神理想,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者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而是个人的职业和家庭规划,找一个赚钱丰厚的工作和建立幸福家庭。很多大学生关心的是考研、评选评优、当学生干部、奖学金发放等,以争取更好的个人前途,而非为同学服务、为理想奋斗。
2.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存在违反诚信等现象
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人典范的场域制约,有的大学生个人主义意识盛行,缺少责任意识,社会公德心缺乏。在日常大学生活中,表现为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和“墙壁文化”,以及不遵守排队秩序、课堂玩手机、损毁图书馆书籍、盥洗室浪费水、横穿马路等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有些大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在生活上打着学习的幌子,向父母要钱,用于高消费;毕业后不主动还清学校贷款,存在违反诚信的现象。还有些大学生在宿舍中乱扔垃圾,不承担宿舍卫生责任,诸如此类的不良现象。
3. 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少将心比心的交互意识
现在大学生主体是00后,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觉、需要,而忽视他人的感觉、需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或自卑封闭等。
4.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志力和自控力较差
由于很多大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洗衣服,不会安排正常的个人生活,身体虚弱,只顾享乐,不愿意努力学习,沉迷于手机上网和网络游戏;有的沉迷于谈恋爱,荒废学业,甚至因失恋而轻生;一些大学生也追求美好的理想,但由于缺乏意志,做事往往虎头蛇尾,难以实现个人的理想规划;有的大学生沾染毒瘾,乃至患性病和艾滋病等,毁了自己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大学出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再把大学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而实际上定位为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尽管在教学方案上也强调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三位一体的人格教育培养目标,但实际上大学教育存在如下偏差。
1.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
大学排序,毕业生的就业率、考研率是衡量一个大学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大学实际上所修订的教学方案,向职业教育靠近,强调教育的专业知识目标,以及知识的社会应用,而忽视似乎无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大学生两极分化,一些大学生定位于考研、考公务员,不关心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不关心与个人人格培养关系密切的人文知识的广泛学习;而另一些大学生则忙于打工,或社会交际。
2.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自主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格教育目标,难以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
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体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承担,这些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调整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既进课堂又入心灵的目标,仍是一个难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仍然以灌输为主,许多内容仍然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侧重于意识形态教育,往往以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取代自主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人格教育。
3.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强调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几年大学教育方案,比较重视教学实践,增加了教学实践的课时,但由于很多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于大三大四,这时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忙于投简历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等,很多教学实践课程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对教学实践课程不重视,应付了事。
欲化解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中集体主义人格理想与个人主义人格现实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应理清思路,即在继承中国传统和谐的文化价值和人格修养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人格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确立自主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教育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教育的模式。
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成人”,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理想人格”的培养。何为理想人格?中国古代的理想人格是成圣贤,超凡入圣,成为天人合一的人、得道的人,或全知全觉、觉空无碍的人。西方现代的理想人格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现实基础、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由人格”,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格斯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人[3]149。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现实需要,由于对计划经济时期工具理性(驯服工具)之集体主义人格的逆反,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自由个性”的说法,中国一些学者也认为人格理想和人格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自由人格”。但以自由为理想人格的核心特征,容易与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自由)混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是人的潜能实现、理性自主和经济平等的积极自由,不同于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私人生活领域的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本文认为理想的人格目标的根本特征应为“和谐”,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和谐”,和谐是统一性主导下的多样性的统一关系,和谐的价值目标,可以统一中国传统的“圣贤”人格理想、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的类本质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的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因而本文以“和谐”为人格理想的核心特征,以自主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目标或人格理想。当代中国大学生自主而和谐的人格教育目标或理想,包含自主而全面发展的多样性统一的主客两方面内涵。
一方面,以理性自主的良知作为人格有机统一的核心,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信念的导向下,在继承人类全部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化知识为智慧,化理论为德性,以理节情,不断以价值理性升华个人非理性的“情意”,形成人格统一的理性意志,并不断扬弃市场环境决定的经济人的物化观念,形成人格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按照荣格心理学,人格包含集体无意识原型、个人无意识情结和意识三个层次,而集体无意识原型又有动物阴影原型、社会人格面具原型、异性理想原型和自性原型等几个原型。自性原型显现,发挥作用,才能达到人格的统一,这需要化解个人无意识情结,实现意识对无意识的自觉。罗洛·梅认为,健康的心理在于以意向性统一理性、意志、爱欲、动物本能,形成健全和谐的人格。威尔伯认为人的精神光谱,包含从低级到高级的大体几个阶段:阴影层、哲学领域,社会角色信念的人格面具对动物本能阴影的压抑;自我层、生物社会领域,社会文化意义对生命本能压抑造成的身心分裂和存在意义的纠结;超个人存在领域,抽象主体与外境的主客二分,带来的信仰迷失与消解。因而,人格的进化是不断消弭二元分离,达到统一整合或和谐的过程。总之,人格和谐是人格内在的知情意、理性和非理性、意识、潜意识等多方面心理要素,在良知或理性自觉、自主下的整合与统一,是意识与潜意识心理诸要素对立冲突的化解,是主体内在的心理和谐。
另一方面,是人自由自觉生命活动全方位的实现、展现,这是主体间“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导向下,主体彼此间直接的线性或定域(局域)互动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人与自然间生态境遇中非线性、非定域的生态经济活动、生态审美活动,并辅之以人与社会组织之间、人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工具理性”的认知活动、技术操作活动和生产活动。第一,最基础的是日常“生活世界”(life world)中的生存、生活活动,在熟人圈子与他人共在混处(being with others)。生活世界是主体间前反思的有意义的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一些自古以来未明言的习惯、规范,好像是不假思索、非理性的下意识行为模式等,其实遵循着主体间的另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合理性”:主观真诚、道德正确、事实真实和以话语交流达成彼此理解的共识共情,或孔子说的忠恕仁爱,或曾仕强说的“交互主义”(mutualism),而不同于把对方当作达到自己功利目的的工具或手段的工具理性。第二,是经济和政治(包括管理)活动中,平等主体间以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为指导,纠正工具理性的不良作用,实行民主政治、民主管理,进行创造性劳动等。在原始社会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活动,家族公社的采集狩猎活动活动就是生活;进入文明社会后,开始形成独立的经济、政治系统,政治、经济系统的主导原则是“工具理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工具理性原则开始侵入“生活世界”,即发生哈贝马斯说的“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亲人间明算账、打官司,时间就是金钱等现象说明,工具理性的金钱资本原则等扭曲乃至取代了生活世界本然的交往理性,这就是《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利己主义的冰水”。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政治、经济活动以经济效用或管理绩效为目的,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异化劳动”,这是人格扭曲、人际冲突或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因此社会主义大学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和谐人格,就必须对政治行政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工具理性进行矫治,我们大学的各种党团组织、结社组织、社会实践基地等,不能以工具理性的官僚主义、绩效管理、金钱挂帅为主导,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等共同理想鼓舞人,以平等政治参与、民主管理锻炼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人,在社会主义社会组织以“交往合理性”主导的平等主体间的交往、交流活动,潜移默化,使大学生逐渐养成和谐人格。第三,人与自然间生态境遇中非线性、非定域的生态经济活动、生态审美活动。传统的经济活动是工具理性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其中的科技是工具理性的集中表现。人在这种工具理性的经济活动和技术操作活动中,把生产力看做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把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看成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功利关系,把自然界看做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机械唯物的世界,看做是生产的原料基地和垃圾场,而忽略了自然界是一个自组织的非线性复杂性系统。人枉顾自然自组织复杂性的工具理性的线性经济活动、技术操作活动,既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非线性的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性恶果,这会直接毁灭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因而应当反思纠正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活动,强调遵循自然生态的极限,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复杂性规律,把生产力看做人协同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生态管理活动。人和自然间除了基于生存目的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工具理性的功利关系,更有基于人根本的生存境遇,在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境遇中,人和自然之间形成主体间非线性交流、结构感应的生态审美关系,自然界乃本具复杂性、具有自组织演化方向的潜在主题,成为安顿人身生存的、映照人精神的、浑然一体的、诗意栖居的家园。总之,人类外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交往理性自觉主导下,生活世界有意义的平等交往、政治经济组织中的平等的民主参与和管理、人与自然间等线性和非线性互动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生命活动之多样性统一过程,是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的生命活动本身的和谐。在上述自主而全面发展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中,当代中国大学生全面展现、实现人的内在潜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自主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
1.中国传统和谐的文化价值理念和修养理论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儒家所说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广雅·释诂三》释“和”为“谐”,即和与谐同义:“和,谐也。” “和谐”一词最早源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谈政治和谐举了音乐的例子;而老子则说“音声相和”,二者所说的“和谐”,或是宫、商、角、徵、羽五声组合,或是钟体自身共鸣音与外传之声阴阳声音的协和,形成整体声音旋律的悦耳,这正如晏婴所说的做菜,乃比类取象,以类比和象征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揭示出中国传统理解的和谐含义是指异质要素间相互激荡、融合贯通、相异相成的内在有机整体统一关系:“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济,以洩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春秋左传二十八·晏子对齐侯问》)和谐是以多样性差异为前提的统一性占主导地位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和谐”:对君子主体而言,和谐不是泯灭主体自主性、能动性、个性的绝对相同,而是以“不同”即“差异”为前提,但“差异”又不能达到破坏统一性的程度,那样的话叫“过犹不及”。从最抽象的哲学高度来说,和谐是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矛盾两方面关系中,统一性占指导地位的关系,即统一性主导下的一种多样性的差别关系:一方面,和谐须以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不能完全相同,无差异的绝对统一不叫和谐。中国西周末史伯早就认识这一点,“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另一方面,和谐虽以差异性为前提,但差异性不能成为主导,若差异性相互排斥和分离的趋势占了主导地位,即对抗性矛盾,如此就不和谐了。中国传统周易哲学则把矛盾两个方面描述为阴阳,阳有健行运动、主动、主导等含义,阴有静止、被动、顺从的含义。中国阴阳哲学认为和谐的本质乃阴平阳秘,阴阳的互补平衡统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认为阴阳的和谐在于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形成的非阴非阳亦阴亦阳的中间混成状态或具有整体统一性的新质之气。阴阳的关系一共有三种:其一,阳主阴从、夫唱妇随的和谐关系,即有一个倡导或主导的,有一个随和的,男主外女主内或相反,都在各自属性的范围内发挥主导作用,维持整体关系的统一性,就是和谐;其二,两阳相亢的不和谐关系:统一体两个方面谁也不愿意做阴,矛盾统一体的配合因素,越出自己的本分属性,都要做主即做阳,呈现出对抗性矛盾状态;其三,两阴相悖,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背离、排斥到极端,失去有机统一的生机,处于即将解体状态。
从人格修养和政治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一言以蔽之,可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指主体的人格修养、伦理修养;外王是主体精神境界的外化,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政通人和。这涉及三种主要和谐关系:人与自己之间的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和谐。内圣外王之道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在《天下篇》中提出的,而儒家的《大学》则系统地阐释了内圣外王之道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具体内涵和方法。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都涉及上述三种和谐关系,但佛家认为万法唯心,侧重于内心和谐;道家把道看成是一种“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天然和谐机制,侧重于自然和谐;而儒家思想则兼顾三种和谐,如儒家的经典《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内心和谐。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讲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之道,主要包括两点内涵:第一,是内圣的理性自主(格物致知、涤除玄览或止观双运);第二,是与人的主体相关的方方面面关系在仁爱之心(仁、慈、慈悲)、社会规范(礼、道法、戒律)基础上的有机统一,以及对主体间矛盾的智慧化解(中庸、无为、看破放下)。
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和人格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人格发展思想,也涉及上述内外主客体两个方面,但不是人以理性观照、内在体验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和谐,以及把内心和谐外化、投射为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社会形态演化的角度,从人类族类解放的宏观角度,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的劳动为基础,把握人性历史的生成、人与社会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主体的内在自主性与和谐以及外在的和谐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内在精神的观照和外化过程,而是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同一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生命活动不断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人化,形成渗透人之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的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系统;另一方面,在改造自然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中,人不断地把握认识自然,使人自然化,形成反映自然存在系统的主体知情意的心智系统。
从人类作为族类主体能力发展的角度,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社会形态”,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社会形态,即自由个性或个人自主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或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上述马克思从主体角度阐释的三形态演进理论,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有关人格发展理想目标[4]104。马克思讲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不同于名为“人的独立性”实为“物的依赖”的资本统治社会,而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前提的、真正的和谐社会:“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真正的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5]73。而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之理想人格,不同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之“片面自由”,而是人类的“自由自觉的活动”[6]96,即人的类本质的展现,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的潜能的自主而全面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在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性人格”,即社会主义健全人格的思想。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性格,社会性格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段资本主义病态的社会存在形成早期海盗资本主义巧取豪夺的社会性格、新教资本主义吝啬的社会性格、法西斯主义施虐受虐的权威人格,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换人格。而以自由自觉活动、潜能实现的生产人格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以金钱为目的的异化劳动,而是经济上为自由劳动,“每个劳动者都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工业生产和政治活动管理”,强调“参与管理和共同管理”[7]264;政治上,大众参与,“每个人都将主动承担起生活中的参与者角色”[7]277。在文化上,以人类传统的“健全的生活标准”为指导,进行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并以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用他的全部感觉、他的眼睛和他全部的身体去把握世界”,“用身子的活动将大脑所想出的东西表现出来”[7]280。
3.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思想与和谐社会理论
1956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在马克思设想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而是在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发展呈现着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共时纠结,“寻常”(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补市场经济的课)与“超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内在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等复杂性问题,以及种种矛盾冲突或不和谐。共产主义的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如马克思所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8]87。共产主义运动就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进程中,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存在着种种复杂性问题和不和谐问题,所以迫切要求以人为本、自主而全面的社会主义和谐人格理想教育等现实实践或“现实的运动”,以消灭利己主义、人的物化等不合理的“现存状况”。现实生活中一切真正和谐平等的同志关系、爱的关系等,都是人类美好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自主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理想之具体地、历史地实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继承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人格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强调了以人为本、社会正义、全面发展、人与人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要求我们“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针对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要强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当增加政策时事课程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教学内容。这对培养我国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基本必备的知识建构。同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高校相关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人生理想和爱国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将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与人性良知教育、和谐人格教育结合。要改革思想和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增加课堂讨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采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复合教学模式。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作用,也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辅助性和指导性作用。要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在教学和各环节全面重视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学生人格教育必须以完备的知识结构为前提。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不足。我国高校理工科学生较为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而人文社科大学生也只是强调某一方面人文社科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其他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因此要改革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科通识选修课的建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哲知识、心理学的知识、自然科学最前沿的知识,使大学生形成较完备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
大学形成于西方中世纪城市,大学生自由结社的自由辩论、自我教育是西方大学精神。大学生主体间自由交往、自由辩论,逐渐养成了批判思维能力和所谓的自由人格。目前我国大学也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团建设,对此仍须继续鼓励和引导,以和谐人格培养为导向。大学校园文化除了亭台楼阁等校园硬件建设外,最主要的是社团建设。通过演讲比赛、书画展览、歌舞比赛、体育竞赛等,促进大学生潜能的培养,通过创业者协会、礼仪协会、吉他乐团、瑜伽社团、网球协会、武术协会,为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组织形式。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的组织引导,班集体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要重视教师的表率和参与作用。教师既要传授完备的专业知识,还要展现健康美好的人格,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的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制和教授沙龙,增进了专业教师和大学生的联系,值得推广。
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市场经济环境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以及网络时代所特有的身心安全风险,出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和人身安全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采取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化于无形。要开办一些健康心理讲座,普及健康心理知识。重视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热爱生命教育,充分调查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建立预防大学生极端行为的风险管理机制。
马克思关于人格的理论,一方面,从理想性上,强调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6。因此要从全方位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视野,充分拓展我国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的实践路径,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强调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要强调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还要重视网络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教育的背景。要改革大学教学实践课程,大学教学实践课程不要过分集中于高年级,教学实习基地不要流于形式。要继续聘用生产管理实践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专家做兼职教授。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教育。在自由自觉活动和创造性的劳动和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中,如冯契所说,以劳动为桥梁,不断统一理想与现实,统一天与人、统一人性与天道,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情意)的全面发展,形成自由个性与集体精神相互促进,培养文化与修养自己,个性解放与大同理想的统一的理想目标,形成自主而全面的发展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和谐统一的和谐人格[9]3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