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钦 广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是任何一个政党获得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横看世界各国政局演变,是否合法执政已经成为关系政治权力的稳定和社会秩序安定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历程,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源,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探索执政规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绩效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根源,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构建新时期的共同目标理想是党执政的重要保障几方面进行阐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力图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奋斗史。面对外无独立、内无民主、国无尊严、民不聊生的现实,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的革命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解决中国问题的不二选择。任何政治势力,谁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谁就将是中国革命的当然领导者,其主张就是改造中国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众说纷纭,主义盛行,莫衷一是。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如昙花一现,迅速衰败;改良主义的道路,徒有其表,此路不通。在所有这些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学说才为中国找到了出路,才使中国人民真正站立了起来。邓小平曾经总结:“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1]62-63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近代国情的深刻洞察、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精髓的深刻领会与坚定信仰的基础之上,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及付出了巨大牺牲,最终完成了民族独立、国家基本统一的历史重任。革命者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后获取国家政权具有必然的合理性。
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势力谁能被人民选中成为政治领导者?不在于谁的势力暂时强大,也不在于谁喊出的口号多么响亮,而是在于谁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的心声。无产阶级要完成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最广大的阶级、阶层等革命力量。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说:“应当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2]1048无论是大革命时期(1923.6—1927.7),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抑或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37.7—1945.8),甚至到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1945.8—1949.9)期间,中共制定的土地政策虽因时而异,但坚定维护广大农民最大利益的立场始终不变,赢得了旧中国亿万农民的支持,从而极大地充实了革命的力量,建立了夺取政权最坚固的政治基础。建国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翻身农民参军、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军队的支持,正如沂蒙故事所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粮食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解放区的农民不仅担负战地勤务,而且还广泛建立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保卫解放区。人民的无私支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力、物力支持。兵民是胜利之本,人心向背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获得全国政权的最可靠政治基础。正如周恩来所言:“中国共产党的靠山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从中国劳民中生长起来的,它是存在中国人民中间,我们党是群众的党,并与近万万的群众在实际的战争中的生活中血肉相连起来了。”[3]139
中国各民主党派追求民族独立,希望实现资本主义议会民主政治,力图走一条不同于国共两党选择的第三条道路。但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代表他们利益的民主党派自然是力有不逮。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作为中间势力的民主党派要想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或者依靠国共两党,或者结成联盟以壮大队伍,扩大影响。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反帝爱国和实现民主的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基本一致。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国民党真独裁假民主的面目暴露,面对当时的中国现状,第三条道路则行不通,各民主党派在1948年4月中共《五一劳动节口号》公布后,开始接受中共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主张及领导,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国的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风雨同舟,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个从不认同到认同再到信赖,直至赞同其领导地位的过程。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靠中国共产党灌输和自吹自擂确立的,而是凭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实世界的革命能力而确立的,是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联合政府的理念和建设成一个人民共和国的实际行动取得的。正是基于共同的争取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反帝爱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要求,各民主党派才会承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正如宋庆龄所说:“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胜利实现因此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证。”[4]10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统一最终以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认为标志,实现了革命势力的大联合,这一事实是由我国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是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国民党曾经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对早期中国革命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大革命的成果为国民党独裁的政权独享以后,这个曾经的革命政党即迅速衰败下去了。尽管其掌控着全国意义上的政权,却无法做到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军阀割据的状态使其在大陆政权掌控期间都没完全解决;虽然其拥数百万军警宪特,却不能维护国家主权之尊严,甚至于被蕞尔小国日本侵略乃至国土沦丧,民且不保,牺牲巨大;其一直高喊“三民主义”,却始终不肯放权于民,实行真正民主,独裁专制成为其统治的圭臬;其虽称民国政府,国民实为奴仆,官员号称公仆,但贪渎之风遍于上下,臭秽之声播于中外,民生主义之下,民不聊生。其盟友也认为:“他们的漫不经心,效率低落,尤其是贪污腐化的行为,日益腐蚀了国民党的群众基础。”[5]644无力保障和实现民众最低限度的利益需求是国民党政权失去民众认可,因而导致最后灭亡的重要原因。国统区不断爆发的诸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和群众运动表明,人民正在抛弃这个腐败堕落的政权,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正在日复一日的流逝。
中国共产党作为民主政党,特别注重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在各个根据地内通过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建立起了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如1940年冬季晋察冀边区的民主大选,有选举权的公民70%以上参加选举,中心区域达到90%以上[6]493。伴随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及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商国是,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产生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民主的政权。同时共产党人在根据地内实行了有利的经济政策,如著名的三大经济政策,不仅有利于广大农民,也有利于其他革命阶层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两相对比,共产党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人民的支持才是现代政府获得合法性的最大资源。一个社会越黑暗,人民追求新社会美好理想的心情就越是迫切,对新兴民主力量就越认同。由是观之,中国共产党获得新中国的执政地位就具有了天然的合法性,是人民慎重对比后的理性抉择。
任何一个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建立、维护和巩固以及能否做到长期执政,都与其执政的绩效有关。自1949年建政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挫折和失误,但人民仍然认同并愿意继续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深层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建国初期,迅速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实现了社会风气的风正声清,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社会的主导风尚,颓废百年的民族精神为之重新振兴。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外敌环伺,社会环境复杂。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举国沉沦,萎靡不振,丑恶现象横行无忌,恶霸、敌特祸患一方,社会秩序急需重建。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外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扼杀。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涤污荡浊、移风易俗的伟大斗争,为重新塑造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清洗百年民族耻辱创造了良好开端。
解决土地问题是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任务。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党领导亿万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彻底颠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重铸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起点。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强敌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它不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打出了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激发了举国上下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一扫百余年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造成的民族自卑心理,大幅度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了百年来的伟大振兴。
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建立专属人民的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民主革命、兑现革命承诺、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秩序,赢得人民支持的有效途径。平等、自由、民主、移风易俗是建立社会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如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布施行),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把广大女性从旧制度下解放出来,不仅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更是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男女权利平等、婚姻自由等新时代的道德观念。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精髓。这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在建国初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让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英明和不负众望。
建国初经济政策行之有效,各经济成分各得其所,经济成就迅速超越民国时期,国殷实而根本固,民思富求社会安,中国共产党进城后的赶考交出了一份奠定执政基础的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领导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执政党必须致力于实现经济现代化。不能满足广大民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执政党,则很难巩固其执政地位。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以及最终实现现代化是政党夯实执政地位并拓展、开发和维护执政合法性的首要选择。良好的经济绩效是执政党巩固其执政地位的重要支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对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从而让人民群众对新政权与旧政权有一个直接而真实的对比体验。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不但击退了不法资本家的经济围攻,而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政策调动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生产积极性,迅速稳住了经济局势,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实现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如邓小平的评价:“建国后头八年,也就是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1]253在一个经济极端落后且饱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环境中取得的经济巨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腐败无能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和支持,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弗里德里克·C·泰维斯教授对1949—1957年间中共执政绩效的作用曾这样评论:“虽然共产党的领导人在1957年下半年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但总体上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1949年以来还是非常成功的。……由于在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和恢复国家声望等方面的成效,共产党还是取得了极其广泛的群众支持。”[7]1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持久性、有效性,解决了中华民族向现代化转换过程中的思想置换困境,思想意志的高度统一减缓了执政绩效低迷时的执政压力。
意识形态的宣传是执政党解释其执政地位、维护其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舆论手段。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会通过国家机器传播其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促进人民群众的政治价值认同,使人民群众认可其代表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除旧布新,改革旧文化,创造新精神,培育新风尚,塑造新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开发、运用,通过对旧的意识形态、落后思想、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批判,树立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1951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必须对那种从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神秘主义和烦琐主义的经院哲学派,对近代中国那些或是土生的、或是从西方反动资产阶级那里贩运来的各种唯心论和神秘主义反动思潮进行革命的批判战斗。”[8]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步,同时彻底肃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对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将他们改造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使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文化传播的主体方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中,提倡文明进步的社会公德、培育爱国主义、崇尚集体主义的思想理念,贯彻积极的革命人生观。在文化事业的改革中,贯彻“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觉悟、爱国热情大大提高,创作出了一批反映革命战争、民主改革的胜利成果,启迪人民政治觉悟和讴歌革命英雄,反映劳苦大众争取解放和民主的优秀作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同化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及功绩的认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牢固根基。
现代传播规律证明,牢牢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获得事件的解释权,只有牢固占领宣传舆论阵地这个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才能使党的主张获得群众的支持。新中国伊始,中国共产党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宣传机构,牢固掌握了当时的大众传媒机构,将之纳入到国家舆论主阵地序列中,统一用一种声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建立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宣传阵地,建构起一套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执政现实紧密相关,适应新政权需要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强化了集体记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构建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对确保党的执政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力日益强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生逐年富裕,渐入小康美好胜境,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成为人民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强有力的理由。
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是其巩固执政地位的最重要因素。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与苏联共产党执政期间经济绩效的低迷不无关联。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还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五、百分之四,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354
把发展当作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从几十年的执政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经济高速的增长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更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执政地位的拥护和信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了人民的当然选择。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可能依靠历史上的功绩永远获得执政权,单纯的经济增长或可获得较长时期人民的支持,但也会使执政的道路充满许多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经济发展所受到的诸多限制因素决定了经济绩效有功利性和即时性。伴随经济增长的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也将孕育而生,一旦经济停滞下行,盛世潜藏的社会矛盾则会破茧而出,甚至带来动乱。比如一定范围内的腐败问题,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等,就使民众对执政管理的公平产生疑虑,所以仅靠经济增长来维护执政地位是不充分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代际的转换,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历史情感因素会不断淡化。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9]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易时移,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任务、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和困难,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巩固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构建新的合法性资源,增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
民主和法治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努力追求的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有效进行国家治理必须依靠民主法律制度来进行安排和运作。领导法治、实施法治、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今后长期继续执政的最可靠保障。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文明崛起的关键抉择。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0]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建设的基石。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水平,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全面依法治国也会大大提高人们在法律信仰前提下对执政党的心理支持和价值认同。
一个有生命力的政党组织必须是一个有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应当如此。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基于此,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动员力、组织力,在全国人民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得到了人民的高度信赖,不但完成了革命大业,还获得了社会建设的巨大组织动员力量。无论是1949—1979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还是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都是社会建设力量的领导核心。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纪律性,纯洁党的组织,不断提升维护党的政治权威、道德威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就会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导和理想引导,它具有指导、动员、调控、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作用。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现实的指导功能和利益整合能力,把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现实的生活信仰和道德信仰之中,能够培育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建构一个引导社会成员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广大社会成员认同的社会理想的建构是巩固执政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理想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理念、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占据了舆论的高地,是人民认同执政党的重要资源。过去一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片面教条的理解和一段时间以来对经济目标的片面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产生了信仰危机,对理想目标产生了迷茫。“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苏共失政,其根源之一就是其思想理论上的长期僵化,无力回应时代的挑战,不能解读新时代、新变化,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能否及时回应现实并自我调整是判断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指标。
新时代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赋予传统意识形态新的时代内容,构建以中国梦为价值目标的现代化社会愿景,赋予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以现代性,增强人民对社会理想的现实认同,是执政党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的重要理论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1]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高度凝炼概括了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引领未来的总方向、总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梦的理念和基本要素,是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中国梦的价值基石、价值规则,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精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念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树立了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旗帜。以中国梦为价值目标的社会理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实现对当代中国发展目标的高度认同,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