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霞,周红叶,刘金艳
(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北京 101200)
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康复二科收治的患者以脑出血与脑梗阻等脑血管疾病为主,患者常会出现偏瘫表现,继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1]。究其原因,是患者血液在深静脉处产生异常凝结,使患者长期处于病痛之中,其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血栓脱落,会造成脑、肺等脏器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中风偏瘫患者护理的关键性内容。本文选取我院康复二科中风偏瘫患者92例,采用对照分析法分作2组,通过常规护理与预防性护理进行干预后,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现作相关报告如下。
选自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康复二科中风偏瘫患者92例,均分2组,参照组46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讨组46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
参照组:年龄47.1-78.4岁,平均(62.76±8.23)岁,男女比例28:18。患者中有35例脑梗塞,有11例脑出血;研讨组:年龄46.7-77.6岁,平均(63.46±8.71)岁,男女比例29:12。患者中有34例脑梗塞,有12例脑出血。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未见实质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符合有效性。
参照组46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必要的病房清洁,给患者进行安全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等护理常规干预。研讨组46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护理操作介绍:
1.2.1 执行健康教育,进行风险评估
对患者与其家属实施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等宣教工作,达到基本的预防作用。根据Autar评分量表,筛查风险因素,针对不同的风险采用针对性的施护,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表追随,每日检查、记录患者双下肢皮温、色泽、腿围、足背动脉搏动、疼痛等情况,通过对比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1.2.2 饮食介入
加强饮食护理是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关键所在,在确保患者饮用足够的水与维生素的同时,注意控制其盐、油及胆固醇的摄入,一旦患者有血糖过高的表现时,及时降低糖分的摄入。要求患者戒烟,由于烟内含有尼古丁等物质会刺激静脉血管,并引起血管收缩,因此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几率相当高。
1.2.3 体位与肢体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保持功能性体位,指导患者抬高患肢30°,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定期为患者翻身叩背,进行简单的关节运动。每天3次,每次15分钟协助其做四肢向心性按摩,对于静脉回流起促进作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十分必要,在其身体条件许可的基础上,下床活动从坐-站-原地踏步-轮流抬腿-扶物前进循序渐进,特别强调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2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并作记录。
将实验数据记录至SPSS19.0软件中作进一步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以例数(%)表示,并开展x2检验,将P<0.05作为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的判定依据。
对于2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并作记录。参照组患者中有1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为23.91%,而研讨组患者中有3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2%,从数据来看,研讨组采用的护理方式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更有效,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
中风偏瘫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往往出现疼痛性股白肿、股青肿、浅静脉曲张与患肢肿胀等多个不适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存在第二次伤害的可能性[3]。预防性护理干预通过执行健康教育、饮食介入、体位与肢体功能锻炼等多个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首先,对患者与其家属实施宣教工作,达到基本的预防目的。然后整体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高危人群,着重开展预防干预。加强饮食护理,在确保患者饮用足够的水与维生素的同时,注意控制其盐、油及胆固醇的摄入,特别强调戒烟的重要性[5]。另外注重功能性锻炼,但应当注重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参照组患者中有1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为23.91%,而研讨组患者中有3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2%,从数据来看,研讨组采用的护理方式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更有效,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影响,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