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君,龚 雪,林少慧,宋 宁
(青岛市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发生与患者心理、生理联系十分密切,均会影响其患者身心健康[1]。对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心理干预应用在我院选取部分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阶段中,将我院所收治的124例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组均有6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76-92岁,且平均年龄为(81.23±3.8)随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0例,32例,年龄在75-94岁,且平均年龄为(82.15±4.2)岁。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进行对比后,得出差异不明显,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针对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要求,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基础护理以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后,可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一般心理护理:主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护理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期间,医护人员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的疑问。②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同时可给患者讲解成功案例,以此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③家庭心理护理:指导家属对患者多加关心,避免与患者发生矛盾和争执,进而加重患者病情。此外,医护人员还需告知家属时刻监督患者用药,不允许随意更改药物服用数量。
利用评分量表对本次研究中的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予以评分。若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况严重,则表明评分分数越高。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显效、有效和无效为主要标准。
选用SPSS17.0软件,处理相关信息数据。其中,计数资料用[n( %) ]予以表示,行x2进行检验。而计量资料则以(±s)表示,用t予以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学分析后,研究组患者中治疗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有32例,28例,2例,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有22例,有效30例,无效则有10例,且治疗有效率为83.87%。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干预前的焦虑情况为(56.23±12.30)、(56.12±12.41);抑郁情况为(54.85±11.76)、(54.67±11.24)。两组差异不明显。在经过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情况(42.22 ±8.29)和抑郁情况(40.15±8.15)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情况(52.20±10.23)和抑郁情况(53.29±9.16)。表明研究组患者心理改善效果要高于对照组(P<0.05)。
老年高血压并发群体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这会老年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2]。由于高血压病因比较多样化,具体表现在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以及药物影响等。因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心理护理就是在患者护理工作中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而对患者心理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受到陌生环境、人际关系变化等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3]。而心理护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据患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活动而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此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因而在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护理十分有必要。
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4例高血压老年患者,并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2例)。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而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后给予心理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为(96.77%),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8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理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8)。由此可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排解环节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还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上起到重要的作用[4]。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给予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促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到正常生活状态。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5]。值得我院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