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宁晓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乳腺癌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疾病,是指发生于女性乳腺上皮组织处的恶性肿瘤,该疾病的典型特征表现为乳腺肿块、皮肤改变以及乳头溢液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乳腺癌疾病的发病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和年轻化趋势,此类患者若不能及早有效治疗,容易发生癌细胞的扩散,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外科手术是对乳腺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术后创伤较大,对其肢体功能形成影响,因而积极进行术后的科学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将着重探究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开展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76例乳腺癌手术病例,以其手术顺序为标准分组,观察组(38例):就诊时年龄37~72岁,均值(50.6±0.3)岁;I期肿瘤19例,Ⅱ期肿瘤19例。对照组(38例):就诊时年龄35~74岁,均值(51.2±0.2)岁;I期肿瘤20例,Ⅱ期肿瘤18例。2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P>0.05。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即做好术后的基础临床护理,例如去枕平卧、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等;同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在手术之前,需要同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充分的沟通,来提高患者对于乳腺癌疾病的认知。特别是需要向患者讲解肿瘤性质的情况,使其能够做好接受良恶性肿瘤的心理准备,防止术后出现心理应激而对后续治疗产生不良影响。手术后需要继续开展心理疏导,告知患者可通过乳房重建和乳房整形等恢复乳房形态,帮助其树立信心,确保患者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并配合相关护理工作;(2)患肢护理:术后需要将患者的患侧肢体利用软枕进行适当垫高,确保其上臂稍高于正常胸壁水平。待麻醉清醒后可通过应用握力器等开展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于术后第一日指导其开展患肢一侧局部练习,并进行局部按摩。有远端逐步向静端维持适当压力,进行持续性的挤压以及向前推移,由上而下进行反复推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地推呀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来促进其患肢一侧的血液以及淋巴回流。可于术后第三日通过空气压力仪等辅助治疗,促进其患肢功能的改善;(3)患肢功能康复指导: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患者制定综合性的患肢康复训练方案。同时鼓励其手术后积极主动地及早开展患肢练习和康复运动,可与手术后的第一至三日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和肘关节的简单活动,例如握拳、屈肘和屈腕等活动,来帮助改善手臂与前臂处关节肌肉的能力。可与术后四到八天指导其开展肩部关节的练习,包括肩关节、旋转、摸耳和上臂抬举等训练。
(1)两组术后均进行随访6个月,统计其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效果,利用UCLA关节功能评估标准,满分为35分,优:UCLA评分≥34分;良:UCLA评分29~33分;差:UCLA评分<29分。
本文数据以SPSS 17.0分析,标准差以(±s)描述,行t、x2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术后患肢水肿率为10.53%(4/38),对照组为28.95%(11/38),且P<0.05。
观察组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优:23例,良14例,差1例,优良率为97.37%;对照组:优:14例,良18例,差6例,优良率84.21%,且P<0.05。
乳腺癌手术操作中会对其患肢一侧淋巴管血管以及神经等造成损伤,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和胸肌等受到损伤,容易产生局部性的瘢痕挛缩,进而诱发术后的患肢活动功能受限以及肌力减弱等,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术后患者乳房缺失对其形体美观度产生影响,患者易产生担忧自卑等负性心里,对于其术后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2-3]。而通过开展早期护理干预能够结合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为其提供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并指导其于术后早期开展患肢的功能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其术后患肢水肿并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从本次的比较结果中可知,观察组术后淋巴结水肿率低于对照组,而患肢功能的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也表明,通过对乳腺癌患者于术后早期开展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其患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开展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术后患肢水肿并促进患肢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