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030)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由于穿刺过程、导管或者患者因素导致的PICC导管所在的血管内壁以及导管外壁血凝块形成[1]。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可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性两种,症状性血栓首先表现为置管手臂疼痛、上肢肿胀和功能障碍[2],其他症状还包括患肢皮肤颜色发红、皮温升高、肢体触痛感和静脉怒张等[3],出现以上临床表现应排查血栓发生,常规实验室检验止凝血功能(CB6)及血管彩超检查能确诊血栓,尽早采取抗凝溶栓治疗。研究表明血栓最常发生的部位为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4],血栓若未能及时处理,或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发生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诱发死亡发生。鼻咽癌为恶性肿瘤之一,患者血液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刘艳慧等研究发现,PICC导管占据血管管腔导致血流缓慢,PICC导管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5]。
D-2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患者血液高凝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CRP是急性C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机体含量极微量,在发生急性创伤和感染时,血液CRP浓度急剧升高[6]。本研究对29例鼻咽癌患者置管前及出现血栓时D-2聚体与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在早期发现与诊断血栓的价值。
选择在2018年9月~2019年8月初次PICC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栓的29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龄20岁~77岁,平均(48.8±12.96)岁,排除综合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
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统一查询平台系统上检索上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报告确诊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排除综合治疗后复发或转移,共检索出初次置管发生血栓患者29例,记录患者置管前D-2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结果,以及发生血栓时D-2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结果。
使用SPSS 24.0分析,使用描述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该29例鼻咽癌患者从PICC置管到确诊血栓发生的时间,其中≤7天者3例(10.3%),8~14天者6例(20.7%),15~28天者5例(17.2%),>28天者15例(51.7%),PICC置管后至血栓发生期间,出现4例(13.7%)体温升高患者,最高温度38.9℃。
(2)PICC血栓发生在诱导化疗期间者13例(44.8%),发生在同时期放化疗期间者15例(51.7%),发生在鼻咽癌综合治疗后静脉营养支持期间者1例(3.4%)。
(3)研究对象血浆D-2聚体水平比较:置管前D-2聚体水平测定结果(0.28±0.15)ug/ml,发生血栓时D-2聚体水平测定结果为(1.55±1.18)ug/ml,发生血栓时D-2聚体水平含量明显高于置管前情况(P<0.05)。
(4)研究对象血清CRP水平比较:置管前CRP水平测定结果(3.20±5.80)mg/L,发生血栓时CRP水平测定结果为(9.33±16.83)mg/L,发生血栓时外周血CRP水平高于置管前情况(P<0.05)。
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射线可以杀伤并抑制肿瘤细胞,但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7],经过放化疗综合治疗的鼻咽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机体体液蒸发,使得患者血液粘稠度升高,诱发血栓风险。在PICC导管留置期间,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观察和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导管维护,做好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鼓励发热患者多饮水,采取降温措施,积极控制感染,指导患者加强置管手臂运动。
当PICC置管患者CRP水平升高,提示患者有感染的风险,由于炎症因子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凝血机制,使得血液粘稠度增加,提高了血栓的发生率[8]。本研究发现PICC血栓鼻咽癌患者D-2聚体及CRP水平明显高于置管前水平,护士可观察PICC置管患者每周CRP的变化趋势,有利于预防和及早发现血栓发生。当患者出现手臂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高度警惕可能发生血栓危险,及时检查患者CB6和血管彩超情况。若确诊血栓后,应抬高患肢并制动,不应压迫、热敷、按摩患肢,立即通知医师抗凝溶栓治疗。因此D-2聚体及CRP水平的高低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血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