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一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次研究通过给予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的方法,手术治疗后辅助进行化疗治疗,能够抑制患者癌细胞的转移,对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周期。但是化疗治疗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加之不良反应相对较高,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情绪、紧张情绪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不利于治疗的顺利展开[1]。因此,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对症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依从性,效果良好。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择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根据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心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59例。其中,常规组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48.42±7.46)岁;心理组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48.42±7.4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心理组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护理方案,同时还需要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体会到身边人的关心和理解,进而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心理建设,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
收集常规组和心理组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 21.0软件包予以核验,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心理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心理组SAS评分(40.8±4.8)分,常规组为(45.7±5.6)分,T值=5.103,P值=0.000;心理组SDS评分(48.2±5.6)分,常规组为(55.6±8.3)分,T值=5.677,P值=0.000。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心理组的治疗依从性53例(89.83%)明显高于常规组40例(67.80%),卡方值=8.577,P值=0.003,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患者通常采取手术、化疗、放疗、中医以及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通常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能够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周期,治疗效果显著[2]。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且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实时动态监测,及时给予心理干预[3]。本次研究结果:干预后心理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心理组的治疗依从性53例(89.83%)明显高于常规组40例(67.80%),且对照均存在P<0.05,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可见,对于乳腺癌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患者对于化疗治疗的依从性。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依从性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