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媛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960医院淄博院区,山东 淄博 255000)
在整个护理工作中,静脉采血属于十分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在对患者进行采血中,因个人情况不同,所表现出的不良反应则不同。即疼痛、紧张、恐惧以及晕血晕针等[1]。为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则需要医院提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要求,熟练掌握有关静脉采血的具体流程。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围绕我院128例静脉采血者所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2]。
选择2017年5月-2017年7月期间来我院门诊采血患者(256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采血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128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52例,最小年龄为是14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为(46.4±3.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69例,59例,年龄在15-73岁,且平均年龄为(47.5±3.8)岁。通过对两组采血者各方资料比较后,显示差异不明显,因而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采血操作方法。期间,护理人员在进行采血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也就是对采血者进行教育,以及告知其需要注意的事项[3]。而对实验组患者则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采血前的宣教
在对采血者进行采血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有关采血知识及自我保健等相关内容的教育,针对采血期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告知采血者[4]。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消除患者对此情况的不正确认识。此外,这在缓解患者心理紧张情绪起到一定的作用。
(2)环境护理
一个良好且舒适的医疗环境能够为采血患者营造出安全的氛围。而作为护理人员,有必要注重对抽血环境的护理。特别是对抽血台面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对此工作,护理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标准进行,以此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采血器具的质量符合要求。
(3)不良反应的护理
首先就是对晕针、晕血进行护理。对于这种症状的采血者,护理人员要能够尽量消除患者心理上所出现的紧张感,同时在穿刺时候,要快速进行且动作要敏捷。其次,是对皮下淤血的护理。在此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告知采血者在压迫止血棉时,要注意按压的时间以及需按压其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此外,还要让采血者掌握按压需要的力度,不能够在中途就松开以及移动棉签位置。最后,则是对疼痛的护理。一般来说完,对患者采血,最好选择比较方便穿刺且比较明显的血管。当对采血者穿刺后,需要让采血者及时松拳,以此能够减轻疼痛。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做,有利于采血者在交流中转移其注意力。进而减少疼痛感。
(4)心理护理
大多数人在静脉采血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恐惧和紧张的心理,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进行采血的患者。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对这些采血者讲解与之相关的内容,对采血量也要告知采血者,所抽取的血量对其身体不会构成影响。其次,护理人员还要给采血者讲解采血中会带有一定的微痛感。以此能够让采血者做好准备。通过对采血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为了让患者保持放松的状态,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采血所带来的疼痛感。
选择SPSS21.0S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中,以(±s)表示计量数据,并行t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对两组护理后,实验组采血者出现疼痛有10例,皮下淤血为7例,晕血、晕针有0例,且不良反应率为13.28%;对照组采血者出现疼痛为16例,13例皮下淤血,以及3例晕血、晕针,不良反应率为22.65%。由此得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采血属于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一旦在操作中出现失误,则会导致患者皮肤局部出现淤血、疼痛等不良反应[5]。而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会给采血者在体检或治疗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医护人员,要想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采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必要按照具体流程,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此满足护理工作要求,提高护理人员服务质量[6]。
经过对两组护理后,实验组采血者出现疼痛有10例,皮下淤血为7例,晕血、晕针有0例,且不良反应率为13.28%;对照组采血者出现疼痛为16例,13例皮下淤血,以及3例晕血、晕针,不良反应率为22.65%。由此得出,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静脉采血者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因而值得我院大力推广护理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