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淑青,赵玉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肠胀气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要一段时间胃肠道才能实现完全康复。腹胀问题不仅不利于母乳喂养及产后康复,而且对早期饮食有严重性的影响[1]。有针对性地对产妇进行肛门排气治疗,一方面可以减轻产妇腹胀,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产妇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2]。现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艾灸与四磨汤联合的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分娩的154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30.2±3.7)岁;孕周(39.4±2.3)周;其中有择期剖宫产100例, 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7例(四磨汤)和对照组77 例(艾灸联合四磨汤),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在剖宫产后12h, 产妇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情况下, 对照组进行艾灸,取穴天枢、中脘、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等。皮肤消毒后以左手紧绷皮肤,右手以握笔方式垂直将针刺入,深度为0.5-1.5寸,缓慢上下提插,直至患者自诉有胀感、酸麻感;点燃艾条距离皮肤2-3cm,施灸于气海穴(腹正中线脐下1.5寸),灸20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使患者有温热感无灼痛感为宜。对两侧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100mg分别1次/d。观察组在艾灸基础上加用四磨汤口服液(湖南汉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支10mL)每次20mL,每天3次口服,连服2 d。
详细比较两组产妇肛门的排气时间、肠胀气发生率以及母乳喂养率, 其中母乳喂养率以母亲在住院期间独立完成母乳喂养为准。疗效判定标准:肠蠕动的恢复时间设定为由回到病房的时刻到肛门排气的时刻,其中大于48h是无效;24-48h是有效;小于24h是显效。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37.36±7.01h、肠胀气发生率为9.09%、母乳喂养率为79.22%,观察组的相应值分别为24.38±5.31h、1.30%、90.71%,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肠胀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有显效30例(38.96%),有效43例(55.84%),无效4例(5.19%),总有效率为94.81%,对照组中有显效21例(27.27%),有效38例(49.35%),无效18例(23.38%),总有效率为76.6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剖宫产手术后产妇的肠道蠕动功能明显会受到手术中所用麻醉药物、止痛药物以及手术中肠管的影响, 从而导致产妇在手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的甚至导致产妇出现肠麻痹、肠粘连等情况[3]。为了减少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术后需要采取措施改善产妇的胃肠蠕动。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 可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4]。维生素B1可加快能量代谢,为神经组织提供能量,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减少乙酰胆碱的灭活,防止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且能加强人体肠蠕动, 加快胃肠道内气液体的排出。对穴位进行针灸不仅能促进胃肠道运动功能还能够理气通腑。 针灸足三里对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一定功效。针灸合谷穴能和胃降气,治疗腹胀和便秘。另外, 针灸三阴交、支沟穴、天枢五穴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5]。四磨汤主要成分为木香、枳壳、槟榔、乌药,共同作用可促进产妇消化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加速胃排空。本组采用四磨汤结合艾灸治疗剖宫产术后产妇术后胀气的效果显著, 观察组产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胀气发生率、母乳喂养率以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药的治疗还是艾灸的应用都对产妇行剖宫术后的并发症,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对于两者结合,中药加针灸治疗剖宫术后的早排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