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两者在理念内容与目标指向的共通性,应注重从契合时代要求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强有机融入,通过提升教师课程驾驭水平、推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优化课程实践外部环境增强融入实效。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份宝贵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转化、传承和发展。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基础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程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个体认同,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亲和力,为学生道德修養与法律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共通性
(一)理念内容具有共通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源头与重要内容,透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道德观、法治观等观点知识,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发现契合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礼待人、讲究诚信等良好道德规范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渗透的课程重点。结合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要求,着眼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时代价值,加强深入挖掘与不断探索,并依据相应的教学主题进行有机融入与创新,能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的历史性、人文性与价值性,而优秀传统文化也由此获得传播与渗透的课程支点,增强其辐射性、渗透性与认同性。
(二)目标指向具有共通性
“基础”课的课程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爱国爱党精神,能够担当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育人属性,通过课程的讲解与传授,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学生的价值认知与思维方式,引导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伦理性,以人为重、为政以德,讲理和谐等观点,展示了绵远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法治精神,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产生了强而有力的正向影响。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不仅能够增强课程的文化底蕴,提升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引导力与认同感,而且也为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功能提供了现实铺垫。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原则
(一)契合时代要求
当前,中国进入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要高度关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例如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释、在孔子诞辰2565年时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概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指南。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与学生学情,加强学习与领会,将其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向,不断在教育教学与科研探索中深化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依规。
(二)契合学生发展
广大大学生要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与法治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过程中,要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以及相关传统法治思想与观念按照“因时而化、因势而异、因人而变”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年级、专业及认知特点,着眼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生活、交往、学习等方面的道德问题,针对情感苦恼、校园贷、考试诚信等特点问题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帮助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强化相应融入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教师课程驾驭水平
教师要深入研习教材与大纲,并以此为辐射,完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增强传统文化素养,拓展传统文化理论视野,积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经验,达成对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确把握,为实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言中有理、课中有道”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法与学法研究,了解学科教改前沿要求,增进对于理论原理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做好相关备课设计,在不断地反思与实践中,推动自己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讲稿、理论与实际、观点与资料、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努力把理论观点讲清、讲深、讲活。要结合学科特色与学生学情,深化新形势下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方法创新,熟知传统文化及基础课的相关理论渊源、历史沿革、代表观点与人物,也能够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复合的能力素质培养,力争以学生熟悉的话语,通过相对通俗形象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出来,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可。
(二)推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与法治素养培养的课程渠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过程中,要强化理想信念渗透,将其中体现信念关、道德观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文学典籍等引入其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外延,使学生能够增强“四个自信”,不断追求人才目标。要强化道德情操渗透。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深化“仁义礼智信”的挖掘阐释,将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激勵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注重传统法治文化与精神的渗透,将“悬法像魏”等精华内容,与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进行有机融合,分析法治建设的历史文化渊源,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特殊性与必然性,增进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巨大成果的理解。
(三)优化课程实践外部环境
在课堂教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教师要强化社会实践渗透,盘整地域化、校本化、活动化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通学生、学校与社会的环境壁垒,推动课外素材课内化,课内知识课外化,将课堂教学活动与乡土资源、节日资源等有机整合,借助家庭、企业、公益组织等有关单位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探究思考的机会,通过让历史文物说话,让馆藏典籍开口,引导学生学思渐悟的过程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联系,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课程的内在关联,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于道德与行为准则的认同,督促自身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注释
①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4-3-26.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28.
[2]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3).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教育部关于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Z].教思政厅函(2017)19号.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7]肖贵清,武传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3):73-77.
[8]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l5(5)56-61.
[9]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63-67.
[10]李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65-69.
[11]王天民.价值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46-49.
作者简介
王琳(1986.2—),女,籍贯:山东泰安,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