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不少民办本科院校在这样的需求下,开设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开设法语本科专业的院校迄今已超过百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法语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从民办院校法语专业课程设置入手,尝试对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法语人才进行简要讨论。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 法语专业课程 改革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的队伍发展迅速,根据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民办普通高校749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到了649.60万人,占全国比例22.95%。潘懋元先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依据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高等学校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研究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位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第三类是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按这一分类,民办本科院校应属于其中的第二类高校,培養的人才应当是应用型的。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法语人才的要求也有新的要求,只了解法语语言对其他方面专业知识不甚了解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如何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法语人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民办院校法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有关高校的法语课程仍以语言基础、听说训练、阅读理解、人文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为基本框架,教学思路仍然围绕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遵循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民办本科院校的法语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大多会参考或沿用一般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我校为例,在法语本科专业开设时,对于专业课的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大一大二阶段,围绕语音、语法、听说、读等技能开设法语语音、基础法语、法语视听、法语口语、法语阅读等课程,第二阶段,即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开设高级法语、法国概况、法语口译、法语笔译、法语文学、法语语言学等课程,从开设的浙西诶课程来看,缺乏院校及专业本身的特色。在生源层次上,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较之一般本科院校相对会低一些,某些课程诸如法语文学,法语语言学、法语口译等,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比较被动,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在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发布的《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发展报告》:“目前98个教学点中有48所院校开设了非语言文学类的特色课程,34所院校明确将培养应用型法语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目标。而上述48所院校中,有45所开设的特色课程都是经贸和商务法语,只有3所属于其他方向;上述34所院校中,有11所开设的课程实际上仍全部是传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我校法语本科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同样也选择了经贸方向,开设经贸法语,企业法语等课程。但授课老师对这样的专业内容了解不够深入,还是以书本内容教学为主,学生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比较浅,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实用性和有效性上有一定的欠缺。并且,与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类似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上,也没有太多的优势。
(二)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仍然还沿用比较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部分比重较大,学生以听课,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参与不多,课堂讨论的热情也不够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学生在接触社会实践方面的机会较少,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如无法在实践操作中得到应用,就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法语语言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生知识面较窄
有相当大一部分法语专业本科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从未接触过这门语言。我校从2014年法语本科开设至今,入学的新生几乎都是零基础,从头开始学习这一语言。起源于拉丁语系的法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也不是一门容易学习的课程。民办院校法语专业的学生中的绝大一部分,在入学时的文化基础相对来说是薄弱的,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也相对来说弱一些。经过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对于法语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并不是很好,专业四级的通过率也不高。课堂之外,学生的主观学习的能动性不高,知识面也不够宽广,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拥有太大的优势。
二、对于民办院校法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互利共赢,友好合作的关系。在中法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语人才的需求势必还会不断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工具型的外语类人才的需求有限,受企业欢迎的是应用型或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培养出的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既重视智力因素,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国家、学校和专业三个角度进行考虑,应从学校所处的地域、地方经济特点,生源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着手,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关于民办院校法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低年级阶段侧重基础课程
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在一二年级阶段就是他们了解法语这门语言,对于语言基础进行系统地学习,夯实语言基础的阶段。因此,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主要就是围绕语法、听力、口语这几个方面展开,基础法语课程每周的学时保证至少在8课时,法语视听、法语口语等辅助课程围绕基础法语课程进度展开。
(二)高年级阶段设置专业模块课程
在经过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学生对法语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从三年级开始,增加翻译、法语应用写作、法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以及旅游法语、科技法语、企业法语等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对我校2014级法语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以及2015级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搜集的过程中,发现在从事或者有意愿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毕业生中,多数都是与外贸销售相关的工作,包括去非洲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能够从事翻译类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没有从事旅游、法语导游等工作的毕业生。因此,我们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按年级、学期统一开设的企业法语、经贸法语、工程法语等课程进行整合,调整为两个经贸和工程两个模块,每个模块4门课程,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就业规划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模块课程之外,依旧保留了高级法语、法语翻译、法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视听、口语、写作等语言能力方面的课程,强化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
(三)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能够熟练应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理论课程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即增加实践课时比例),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就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践运用。以我校法语本科专业为例,基础法语、高级法语等理论课程实践学时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从二年级开始,将视听、口语课程设置为实践类课程,课堂上以学生听力、口头表达的训练为主。并且设置了一門法语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贯穿法语本科专业四年的学习;该课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每学期设置不同的实践任务,从基础的朗诵、演讲到语言应用型较强电影片段翻译配音,文本翻译实践、再到与就业相关的商务模拟谈判等,以布置任务和要求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在每个学期期末阶段进行成果的展示并进行评分;既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一种检测,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对法语语言进行了实践和运用,期末的成果展示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民办本科院校应当借此机会着力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争取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法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德明.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发展报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4.
[2]黄顺年,刘建国.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8.
[4]唐毅.高校法语专业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初探[J].高教学刊,2017(20):136-138.
作者简介
虞斌(1987.06—),女,籍贯:湖南,硕士研究生,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法语教学,汉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