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精心创作,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更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文,创造更多的精彩。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组织学生将读写结合,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并尝试开展写作活动,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超越性读写活动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改变提示语,感受角色特质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读到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形象,我尝试让学生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尤其关注对话前面的提示语,看看从这些提示语中能体会到什么信息。在尝试改写提示语、增加提示语、去掉提示语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人物的性格
变化。
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陶罐和铁罐》中展现了陶罐和铁罐这两个人物形象,文章中有不少人物对话。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鼓励他们找出文章中的提示语,说说从这些提示语中能否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发现:提示语起到了暗示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比如“谦虚”就是陶罐的性格特点,“轻蔑”体现出铁罐看不起陶罐,十分傲慢。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展开改变提示语的活动。我鼓励学生先找出文章中没有用提示语的句子,并尝试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添加提示语,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可以在这句话中为陶罐添加提示语。学生尝试添加“陶罐诚恳地说”,这样能体现出陶罐真心实意的特点。还有学生添加的是“陶罐友好地对铁罐笑了笑”,这样能体现出陶罐的和善。在改变提示语后,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探究文章中的提示语后,学生发现,不同的人物在说话时表情、心态、动作等都不一样。通过改变提示语,能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提示语,看看这些提示语是否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我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尝试调整提示语,体现人物特点。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二、添加语气词,体会人物情感
新《课标》提出: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促使其学会运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学会合理地表达情感态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鼓励学生尝试揣摩文章中的语气词,并适当添加语气词,并说说添加了这些语气词后是否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意识到语气词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爬天都峰》时,我首先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语气词,并说说这些语气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如有的学生找到了“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提出这里使用了“哩”,体现出了猜测、夸张、强调的语气,这比单纯使用“了”更能展现“我”在看到天都峰时惊讶的心情。此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创意添加的活动,学生可以摘取文章中的词句,添加语气词,并说说这样添加后文章展现出了怎样的情感。有学生提出“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一句,“爬呀爬”后面可以加一个“哇”,这样可以表现出惊喜的心情,说明主人公对终于爬上了天都峰这件事感到十分激动。又有学生提出可以在“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的前面加上“哎呀”,这样能表现出老爷爷的吃惊。此后,我又鼓励学生读一下自己创作的作文,看看能否巧妙地添加语气词,给文章增彩。
在这样的尝试后,学生认识到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气词。合理运用语气词,能让文章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三、重复重点句,揣摩主题思想
文章中最能概括文章主题的句子就是重点
句。如果能揣摩重点句的意思,就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经常鼓励他们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尝试反复诵读,并鼓励学生说说重点句体现了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尝试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反复阅读。学生发现“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就是文章的重点句,作者描写自己看到花儿时的情景,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在生活中要充满勇气,要勇敢地面对寒冷的挑战,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在反复诵读后,学生便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写的作文,思考作文中是否也能找到这样的重点句。有学生提出:“我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参与校园活动的经历,但却没有写我从中收获了什么。我觉得可以在文章的最后添加一句重点句。”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尝试添加。学生添加了句子:“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在活动中我会那么快乐呢?是团结,是团结让我感到喜悦。”这样就让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体现出了文章的主旨。
在学生懂得重点句的作用后,我组织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好重点句,这样,学生的读写能力就都得到了提高。
四、改变原结构,突出个性布局
在学生阅读全文后,我常常让他们改变文
章结构,对文章进行重新编排,并说说自己的个性化布局对于文章是否有优化作用。我鼓励学生将自己改变结构后的文章和原文进行对比,看看哪种结构更好。
比如,在学生阅读了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后,我首先鼓励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有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先写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举例说明西沙群岛的可爱之处,最后说守卫在上面的英雄儿女会将其变得更加美好。”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改变文章的结构,让文章展现出特性。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采用递进式的写作手法,先写西沙群岛十分美,然后再写西沙群岛不仅美丽,而且物产丰富。”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鼓励学生改写。学生在改寫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发现文章中的不少素材都是并列的,没有递进之处,所以学生最后发现递进式不适合用来改写这篇文章。在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不同的主题和材料应该适用于不同的结构。
在改变文章的结构后,学生逐步意识到文章的结构对于展现主旨、体现作者的创作风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思考如何调整布局,让文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这样也能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升。
五、调整情节,扩大想象空间
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如果某一个关键性的事物发生了变化,那么整个故事情节就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常常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变换文章中的个别事物,并思考情节会如何变化。我鼓励学生展开创意改写活动,并交流彼此创作的作品,看看作品的情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尝试调整文章的情节,并展开想象,改写这个故事。如有学生注意到文章中的重要道具是蜡烛,如果蜡烛在杰奎琳上楼之前就熄灭的话,那么故事的情节必然会发生变化。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鼓励学生尝试改写,说说蜡烛熄灭后,故事会如何发展。有的学生认为:“蜡烛熄灭后少校注意到了蜡烛的异样,发现了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其英勇斗争,最后牺牲了。”也有学生认为:“因为少校觉得杰奎琳就好像是自己的女儿,所以动了恻隐之心,虽然发现了蜡烛的秘密,但却并没有揭穿,而是离开了。”更有学生产生奇想,提出少校其实是卧底,他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相认,并帮助其将情报传递了出去。由于学生的看法不同,所以围绕该故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尝试改写文章情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超越了自我,更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在改写之后,我还常常组织学生进行故事交流,看看谁改写的故事最有趣,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总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写活动,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展开创意改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局限,敢于大胆地想象,其读写能力自然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