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娜提古丽·阿布拉
摘要:研究了肥料和种植密度等构成因素对冬小麦产量和叶面积的影响。种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体现在品种特性差异、种植品类不同,能够从侧面提高公顷穗数和穗粒数。采用两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的方法,论证在高肥条件下调控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光合特性、肥料吸收情况进行调节,得出了肥量、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调控效应等结论。
关键词:肥量;种植密度;冬小麦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4(2019)17-0221-02
1 引言
对于冬小麦的产量和种植面积,通过在种植密度和肥量上加以调控后,发现上述两种调控能够对于成穗期、生长发育期等产生差异性结果。利用不同处理的方法,对于干物质累积量和花后产量进行试验。如高肥力土壤条件下,通过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和肥料吸收利用进行调控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和肥量的增加,产生的影响包含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呈现单线曲线变化,密度对小麦花后光合速率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等。
2试验材料
选用早属型冬小麦品种,以固定氮磷肥比例作为前提,在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配合的大田试验,运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进行随机组试验设计,对冬小麦的产量、肥料、吸收费用、籽粒蛋白质组分等加以调控。
3试验结果
(1)施肥处理的光合速率经过低于其他施肥面积,种植密度在120 -190万每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光合特性指数,为籽粒充分灌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密度对小麦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上发现密度的影响针对千粒重之外,对成穗数、穗粒数产量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当密度增加后,穗粒数千立柱可能会发生下降,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着,通过密度的调整,还能对小麦的品质产生影响,例如增加播种密度,可以降低籽粒中的淀粉数量,通过密度调整,对小麦吸肥特性也会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密度处理越大,则籽粒中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呈现降度低的情况,超过一定的密度,就会使得氮磷钾养分利用降低效果。
(2)产量和穗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降低,在进行的种植密度的控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最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增加小麦产量和提升质量,通过施肥量的增加,拔节之后进行营养器官和籽粒蛋白质组分积累。营养器官氮素转移,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多,转移率、贡献率等获得指数较高。
(3)氮磷肥和种植密度调控冬小麦品质,表现在冬小麦的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在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等方面,随着种植密度额增加,花后干旱也影响了冬小麦的千粒重、产量、清蛋白含量,提高了氮磷肥之后,千粒重和穗数发生了降低。土壤重度污染使得含水量发生了改变。冬小麦的籽粒产量提高。增加氮磷肥之后,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降低[1]。
3结论讨论
(1)当前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我国战略性主要储存品种。粮食为了满足国内粮食需求需要,保证小麦总产量在1100亿kg左右。然而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如何保证一定的耕地面积基础上提升小麦品质,维护其生理生态机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保持科学的科学密度,对于小麦高产优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以小麦播种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于群体质量的影响关系,经过试验证明,小麦群体质量与种植密度以及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宜的密度,能够帮助小麦播期土壤栽培管理状况提升。增加施氮磷肥后,要达到小麦的高产栽培,就要适宜的进行密度的控制,达到冬小麦群体壮、个体高的效果。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成熟期籽粒养肥积累量和蛋白质组分的管控,获得优质高产的小麦群体。在播种密度上,应考虑到群体环境和群体结构等。但是从当前研究的状态来看,普通密度较少,就容易导致花前十物质积累量不足影响花后干物质积累,从而最后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高密度处理可能造成后期的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早枯,而适宜的密度能够保持后期维持植株生长发育良好状态。例如在我国山东地区土壤上进行密度效应与小麦光合特性的实验中发现,小麦群体作为一个转化太阳能辐射和获取太阳能辐射的体系,需要在群体结构上合理配置,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达到高产的目的。小麦冠层光辐射分布和群体光合能力以及品种类型与生态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冠层消防系数低,则中下部叶片不易发生早衰,而且能获得较大的绿叶面积和有效的穗数[2]。
(3)群体光合效率在整个小麦生长发育期显示为单方曲线,冬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前期上升快,则在穗型品种上表现出对密度不同的反应。冬小麦群体在大部分时段的光合速率下生长,后期会受到大密度处理的影响,造成个体生长发育的差异,从而出现生长状况成穗情况
(4)在肥力较高的天地上,氮磷肥的使用量分别是120 kg/km2和90 kg/km2的时候,小麦产量在密度效应影响下,会产生产量下降的情况,当品质指标采用盆栽试验得到了结果表明,增加施氮磷肥有助于成熟期的籽粒养分和蛋白质组分。小麦的合体群体结构,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品种性质和栽培技术,从群体和个体的协调发展角度,需要利用光能达到高产优质。
(5)在单位面积穗粒数和千粒重上,由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决定了产量构成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密度决定了播种量和最后的产量。通过实验发现,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对播种量有很大的适应性,在早期灌浆速率提高,粒重增加,但是随着密度的逐步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呈现下降趋势。正常播种情况下,播种密度越高,小麦群体苗数会增多,但是达到一定密度之后,最高群体将呈现下降趋势,穗率数和穗粒重也会呈现下账情况。产量随着密度的变化,表现为前期为中密度,后期为低密度,而穗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递增[3]。
(6)小麦品质与密度之间的关系。随着密度的增加,可能出现小麦品质的下降,增加到一定程密度时,小麦品质达到最低。降低种植密度,可以引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升高,有利于提升籽粒蛋白质含量。而在密度增大的情況下,随密度增大赖氨基酸含量会发生减少的趋势。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在不同种植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同的品质影响。实验表明,密度增加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籽粒中支链淀粉总链含量和组淀粉含量出现下降,密度在增加,蛋白质含量则下降。研究表明,随着施肥密度的增加,峰值时间小麦在年度的变异性上出现下降的趋势,从孵化参数的密度差异上可以看到,不同密度下,小麦面粉糊化参数和淀粉之间呈现指标下降的情况。结论:对于高层小麦群体质量进行调控,采用密度控制的方式,形成群体的最佳组合,才能有效提高小麦群体数量,提高成次数。由于小麦是经济粮食作物,拥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密度下形成了小麦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先高后期较低的变化趋势。
因此低密度和中密度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而过高的密度可能不利于成熟期干物质质量的提升,选择适宜的密度组合,增加小麦千粒重,延长叶片衰老速率,为小麦获得充分的籽粒灌浆提供有力的保障[4]。
4结语
本文选用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施肥量和种植密度配合的大田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在高肥力土壤条件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产量、肥料吸收利用、品质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的调控;利用盆栽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施肥量结合花后干旱,对同一冬小麦品种产量、肥料利用及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前人研究认为施氮肥能够有利于籽粒硬度、蛋白质和沉降值的提高。经过试验表明,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来增加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会有很大的提高。施肥是栽培措施中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我国作物肥料利用率偏低的情况下,不仅要科学使用氮磷钾的利用率,还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实现小麦需肥和供肥之间的平衡,同时解决大气污染、土方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植密度也是栽培研究的内容。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和种植目标的改变,增强作物的抗肥能力,实现稳产和高产是可以预期的。
参考文献:
[1]李忠兴.不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J].乡村科技,2019,(21):91~92.
[2]孙鹏,张金汕,贾永红,等,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39(7):844~850.
[3]赵国建.孔欣欣,赵鹏飞.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开麦22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3):120-123,242.
[4]朱文美,费立伟,代兴龙,等,雨养和灌水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8,50(8):35~41.
收稿日期:2019-09-29
作者简介:吉娜提占丽·阿布托(1982-).女,维吾尔族,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