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琦 戈英
摘要:分析了荆州市公安县的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围绕创建森林城市的主要指标体系,为科学合理安排森林城市空间,提出了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结构布局。以期为荆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荆州市公安县;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094-02
1 引言
随着城市扩张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城市森林以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推崇[1]。公安县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及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设森林城市已成为政府及居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创建森林城市势在必行,并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将承接更为重要的使命角色[2]。
2 公安县的概况
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部,隶属荆州市,位处长江中游南岸,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有“七省孔道”之称,属洞庭湖水系,与洞庭湖平原一衣带水,与荆州古城一桥相连[4]。境内荆南四河纵横串汊,交织过境,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索称“洪水走廊”、“百湖之县”。公安县国土面积2257.53 km2,下辖14个镇2个乡,321个行政村,334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01. 3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万人,城镇人口25.58万人[3]。公安县是全国重点粮、棉、油生产基地,该县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文化渊远深厚,是东晋车胤、明末袁氏三兄弟、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诞生地,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3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3.1 森林资源现状
公安县森林分布以江河洲滩、沟渠道路及农田林网为主,湾子林遍布全县房前屋后,另有少量片林和经济林。公安县发展林业有较好的自然地理基础,由于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加之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林业发展态势一直较好,是全省乃至全国平原林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国家多项林业改革试点工作在公安县实施[3]。公安县曾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首批造林绿化百佳县、湖北省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8.61万亩,森林覆盖率23.28%,林木蓄积量224万m3,森林资源资产近20亿元。林业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初具规模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多家,年产值2亿元以上,森林和湿地旅游业也正在后起勃发。
3.2城市绿地现状
公安县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绿化建设,至2014年年底,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到744 hm2,绿化覆盖率为38.03%;绿地面积达到650 hm2,绿地率为33.23%;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76 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51m2。基本建成形成“一核,二环,三带,四廊,多节点”的县城绿地系统。
目前全县共有公同绿地25处,总面积达到176hm2,人均公园绿地9.51 m2,基本达到了市民出行300m见绿500m进园的要求。城区35条主次干道有33条达到道路绿化标准,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95.1%,栽植行道树的道路总长度达到63.49 km,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9.05%。同时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在县城城郊结合部、城市功能分区交界处,沿河渠、道路、高压走廊建成各类防护绿地,构成防护绿地体系。建成区规划防护绿地有109.8hm2,已建成100hm2,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91.1%。城区及周边现有苗圃7家,建城区范围内苗圃总面积为55 hm2。
3.3湿地资源现状
公安县境内湿地资源丰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以湖泊、塘堰、河沟、水库及其滩涂为主,为近代河湖淤积所成。全县共有湿地37099. 89 hm2,占全县国土面积16.4%,其中自然湿地19908.35 hm2,占湿地总面积53.66%,占全县国土面积8.82%;人工湿地17191.53 hm2,占湿地总面46.34%,占全县国土面积7.61%。全县水稻田总面积为13269.27 hm2。有大小湖泊103个(不含鱼池),其中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20个6784.24 hm2、永久性河流27条(不含渠道)9710.77 hm2、洪泛平原湿地39块1952.34hm2、草本沼泽8块1461. 01 hm2、人工湿地386个17191.53 hm2(库塘5个461.04 hm2、运河、输水河86条2327. 68hm2、水产养殖场277个14402. 81 hm2)。
4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布局
4.1 建设理念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发展生态文明为根本[3],确定建设“生态水乡美家同”的主题。
4.2建设目标
以让公安“绿起来、产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作为发展目标,以绿满公安行动为抓手,做好国土绿化和恢复湿地这两篇文章,突出“城乡一体、林水和凿、全域旅游”的理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实现生态增优、环境改善、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的目标,着力建设生态人居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逐步形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努力将公安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省级森林城市。
4.3 规划布局
4.3.1 县域布局
县域规划形成“两区、四核、四轴”的县域城乡空间结构。两区:虎渡河以东地区以及虎渡河以两地区;四核:县域中心和三个县域副中心;四軸:“十字”空间发展主轴,一条为依托207国道埠河——中心城区一一南平段和226省道南平——黄山头段形成县域南北向发展主轴线,一条为依托351国道向县域西部延伸的城镇空间发展次轴,对接松滋,串联斑竹垱、毛家港和中心城区,一条为依托221省道向县域东南部延伸的城镇空间发展次轴,对接石首,串联中心城区和藕池。
4.3.2 建成区布局
中心城区和杨家厂镇及麻豪口镇两镇空间一体化发展,形成“两轴、两带、多组团”的带状组闭式布局。两轴:依托孱陵大道及东清河滨河路构建城市生活轴,南北相串联各个居住及服务组团,形成城市生活服务带;依托疏港道路及杨麻公路构建城市生产轴,南北向串联工业、物流、研发等产业组团轴,形成城市产业发展带;两带:通过孱陵大道、站前路两条东两向道路联系串联各个功能组团,实现生产、生活相对分离又紧密联系的融合发展;多组团:将基础设施廊道、生态要素作为功能组团的自然分隔,各组团依据规模及功能,分级分类配置组团中心带动城市发展。
5 森林城市建设的规划与体系
根据公安县生态功能的区划,按照公安县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特征,合理布局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构建多功能复合型生态网络、立体复层的城市通道绿化景观带、集中连片的高效经济林、星罗棋布的生态旅游点,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和谐统一的森林生态格局。
5.1 总体规划
根据空间区域、道路交通的规划,确定公安县森林城市建设为“一核三区、四带四路、六河百村多节点”的总体布局。
一核:指建成区生态建设。开展城市景观林带、公共绿地建设及立体绿化,重点建设项目是“一环、三轴、四园、多节点”:三区:是将全县林业功能区划为三大区,即都市新型林业区、用材林及特色景观林区、城市景观林业区;四带:水源地生态防护林带是指在章庄铺水厂外滩、孟家溪水厂外滩、南音庙水厂外滩、向群纪念碑、埠河、藕池处栽植栾树、桂花、紫薇、广玉兰、杨树等,保护重要水源地的同時,打造特色景观防护林带;总排渠自然景观林带是指在斗湖堤断面左岸油江村、孱蔬村、原种场、农科所建立防护绿化隔离林带,缓解城市热岛、净化污染效应;长江干堤景观林带是指建设埠河、斗湖堤处景观绿化带;南线大堤景观林带是指建设黄山处景观绿化带;四路:建设207国道、351国道、355省道、荆松一级公路近自然森林景观林带;六河:打造官支河、虎渡河、松西河、松东河、洈水河、苏支河等6条自然景观林带;百村:建设200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多节点:建设柳浪湖、崇湖、杨麻水库、流沙湖湿地公园以及三袁文化旅游区、黄山头文化旅游区等多个特色生态休闲游憩绿地。
5.2建设体系
公安县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深化林业改革,建立现代林业机制,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平原林业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实施构建以下五大体系的战略。
5.2.1 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通过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廊道,保护城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5.2.2 构建森林健康保护体系
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乡土树种的应用和森林保护工程的建设,营造适宜动物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育。
5.2.3 构建林业经济发展体系
注重森林游憩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加强花卉苗木基地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增加涉林收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5.2.4 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实施“生态文化”工程,提高全民林业生态保护意识。建立森林或者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举办大型生态科普活动,坚持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活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登记建档制度,开展碳汇林业试点,确定市树市花,在城乡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加强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森林城市创建和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5.3.5 构建城市森林管理体系
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投人机制和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长期稳同的科技支撑,构建出城市森林管理体系。
6总语
公安县秉承近自然和节约型绿化建设理念,对城市森林绿地降低养护成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做到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全县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进行科普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教育让广大居民意识到森林城市的创建不是城市管理者的任务,应该是城市居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塑造良好的森林城市景观,给周边居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1]。
参考文献:
[1]崔从光,宋宁.论城市森林发展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99—200.
[2]彭镇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安县城乡总体规划(2015 - 2030年)[R].公安:公安县人民政府,2016.
[4]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公安县志[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5]郑文升,姜玉培,罗 静,等,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以湖北公安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4(11):120- 127.
收稿日期:2019-10-28
作者简介:李雅琦(1991-),女,助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绿地生态规划。
通讯作者:戈英(1986-),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林业管理、学生思想政治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