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浩铭 夏张扬
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为以辅导员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在工作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工作开展的形式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产物其具有的传播瞬时性、互动性、低成本等特点也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能否有效进行舆情干预、控制从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降低其产生的影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基于近些年来微博、微信上传播的热门话题对高校学生群体行为、网路表达、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展开探讨,由此引发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并分析表明高校建好守牢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对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一、研究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中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群体,重要性在与其承担着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使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教育对其未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极为重要,对其一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极为重要,在“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对于其未来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第一粒扣子”;特殊性在于目前的大学生因其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相符,思想上很容易受到网络思想的左右,特别是网络上某些“意见领袖”通过发表某些极度夸张以及与事实不相符的观点来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极易想证明自己的年龄段,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将“意见领袖”的观点进行二次传播以达到吸引别人注意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不相符导致其较容易受到他人想法的左右,巨大的用户数量导致其很容易左右社会舆论,因此高校建好守牢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对防范、降低青年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具有显著突出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
七十年的沧桑巨变,新中国一路筚路蓝缕、坎坷奋斗到今天,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实现了伟大飞跃,纵观世界发展史,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其发展的两三百年来社会矛盾也是不断出现,可见,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些矛盾中尤以群体性事件需要得到我们极大的警惕。在城镇化及工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势必会因机遇的不均造成既得利益的不均,同一高校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据《我国省区财富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研究》一文显示,1997年全国人均总财富为71223.51元,东部的人均总财富量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14年来,我国人均总财富量大幅攀升,2011年提高到259301.46元,从人均总财富的年均增长率看,东中西部的增长率分别为9.6%、9.5%和9.2%,仍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心理年龄不成熟的他们,极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对现实生活中弱势的自己的安慰,即将接触社会或者初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掌握社会资源较少,绝大多数学生更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各方面不是特别优秀所获得的薪水报酬可能更使得他们觉得压力重重,此时,将自己内心的不满在网络上进行宣泄是最简单的办法,“相互比惨”甚至可以获得一丝心理上的慰藉。
三、坚持以人为本,将高校教育管理方式与“微时代”理念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实现了伟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了懒政怠政,不作为、没担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并有蔓延之势,这些人错误的估计了我国的发展状况,认为现在无需奋斗了,是可以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党对人民的承诺,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奋斗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告诫全党: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细化到高校,对于从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学生工作者而言,仍需要以清醒的头脑反复提醒自己,时刻督促自己是否存在着上述四种危险,或者正在面临、临近上述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大的历史责任感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类比于学生工作,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布置,学生工作者是否做到了覆盖于每一个学生,在必要的稳定学生大局的同时,有没有抓住两头,特别是“困难学生”,这些都是极易被忽略的学生,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极大的责任心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身份来说,陶行知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榜样,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发出來,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从高校进行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都要求辅导员秉持着“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工作,充分尊重当今学生的价值诉求、认真听取当今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开展形式的意见。不断做到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在不触碰原则的基础之上,尽可能通过协商、沟通并最终取得师生双方都认可的交流、授课、管理等方面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邵道生.信访工作:将“群体性事件”消弭于未萌期[J].廉政瞭望,2005(09):14-15.
[2]新华社特约记者.在新时代党的阳光照耀下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青年和青年工作纪实[N].[2018-06-26]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26/nw.D110000renmrb_20180626_4-01.htm
[3]牟杰. 自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网络民粹主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