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
【摘要】笔者针对来自不同地区、家庭的100名学生调查之后,发现他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接受水平不一,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数学教学工作比较难展开,常常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得厌”的现象出现.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本文举了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差异性教学的一些措施,从而优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差异教学;因材施教
一、差异性教学的概念和实施的迫切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里的一个“全体”,兩个“不同”,要求教师首先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名学生都是具有各自特性的独立个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智力正处于待开发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灵气、探究欲和想象力,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接受水平不一.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其次思考该怎样利用和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管理课堂,实现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所谓的差异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全局,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能实现每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二、差异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复习旧知,加强迁移
基于学生认识结构的差异,让正迁移更好地发生,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前复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案例1】在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事先复习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样就能把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上.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再现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能利用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积极迁移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通过这样的复习巩固过程就能帮助原来部分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正迁移.
(二)设置问题,碰撞火花
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差异,教学时我们可以设置好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案例】第一个正方形里画了2个圈,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请问:第五个正方形里应该画几个圈?
师:看了这个问题,你能独立思考,尝试着解决吗?
生1:我采用的是画图法,第一个正方形画2个圈,那第二个就画4个圈,以此类推,得到第五个应该画32个圈.
生2:我采用了列表的方法,也得到了第五个正方形画32个圈.
生3:我是采用列式的方法:2×2×2×2×2=32(个).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采用画图法,有的学生采用列表法,也有学生采用算数法.每个学生的能力结构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在自己做出题目的同时还能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就能在交往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基于学生情商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特别关注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无求知欲的学生,要充分照顾这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讲“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课前先让每名学生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且事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只要告诉我你们准备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能猜出这个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相信吗?
生:有的说相信,有的表示怀疑.
教师随机叫学生玩这个游戏,每一次教师都能猜对.
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急切地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时候,教师板书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教师就是根据这一定理,迅速、准确得出第三个内角的大小的.这样就能让全体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从而爱上数学.
(四)层次问题,全体参与
基于学生的智商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回答出来,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知识,然后加以鼓励.对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就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挖掘,探求事物本质.
【案例】教学“间隔排列”
情境1:让学生观察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篱笆和木桩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果把这三种排列分类,可以怎样分?像这样浅显一些的问题就可以留给“学困生”“普通生”.
情境2:统计完每种物体的数量,让学生观察每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并用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进行了间隔排列的深度探究.提出问题: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数量上有什么不同?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数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探求本质的问题就可以留给“普通生”“尖子生”.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获取知识的需要,提问时可以对“尖子生”作适当提升,对“普通生”可以逐步升级,而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级,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满足感,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五)关注指导,建立自信
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除了加强与这部分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外,在课堂上更要多关注和指导这类学生,多设置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公平教育,获得认同感,帮助他们融入班级学习当中,让他们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好好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然后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因材施教,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军.浅谈差异性教学在悬渚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3):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