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相关的投资和应用场景不多增加和拓展,逐步从比特币等金融资产管理领域向传统的产业领域拓展。有专家预测,区块链可能成为一种跨行业应用的突破性技术,改变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方式。这些传统的产经领域也包括能源电力行业,尤其是电网企业。
今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区块链技术的相关信息,并提出了要重视和加快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要求。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为各行各业高度重视的一个重点领域。
国家电网公司同样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专门成立了区块链研究院进行业务应用的探索,并适时推出了两款相应的数字产品,已开始在部分业务中开展应用。那么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在电网企业的哪些领域开花结果呢?这些技术的应用会对电网企业的产业型态和商业模式带来哪些影响呢?相应地,企业的管理架构和管理创新要做哪些应对呢?
区块链与电网业务的契合性分析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不依赖于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技术方案。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互联网发明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它依靠密码学和数学巧妙的分布式算法,在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的互联网上,无需借助任何第三方中心的介入就可以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以极低的成本解决了信任与价值的可靠传递难题。
区块链将信任信息嵌入每一笔交易和共享数据来 源中,从而大大提升了交易和信息共享 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率。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分布式、可审计、 可追踪等特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信任体系,实现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价值转移,这也成为区块链价值实现的基础。
上述区块链技术特征与电网企业的专业特征有着天然的契合度。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公司承担着我国80%以上国土面积的区域供电服务,有二百多万名电力员工在如何庞大的区域里维护和保障电力供应,业务范围广、业务跨专业领域复杂,点过面广、专业性强、客户间和区域间交易量极其巨大繁杂。另外,电力服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电力交易数据,这些数据被视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这些数据的采集、挖掘和管理的工作量也非常复杂。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网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一项将最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电网业务全面結合的工作,这项工作已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进,未来几年里,这项工作将成为公司核心目标,目前,一批阶段性成果已经逐步涌现。
从上述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电网企业的专业特征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区块链开放、共享、协同的技术型态与国家电网公司“世界一流、三型两网”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数据融通、设备安全、个人隐私、多主体协同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将大幅度提升电网企业的业务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企业信息化和精益化水平,成为公司泛在电力互联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技术支撑。
区块链将如何影响电网业务模式
从上述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电网企业的专业特征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也将成为公司泛在电力互联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技术支撑。
电力交易。区块链的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双向安全、自动执行等许多特性,所以区块链技术最可能实现的场景是电力交易。在电力交易中,尤其是在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等电费结算中,由于存在着交易参与方较多、峰谷电价差异、记账不清晰、分账情况复杂、账期较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交易市场化发展。区块链的协同计算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建立起一个便捷安全、边界清晰、多方认可的统一结算平台。不但把账款分配清晰,而且能让各方看到分账的过程,让数据公开透明,让交易各方均可信赖,同时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数据库管理。区块链变革了数据管理方式, 从集中管控转变为分布式协同,从各组织维护自己的数据资产转变为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访问、维护、共享数据库。它最小化了交易风险,提供了信任机制以及可靠而准确的审计跟踪,提高了合同执行效率甚至可以帮助简化业务处理流程。 最终,交易和数据的管控权从第三方权 威组织转移到参与交易的各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多方共享机制,使各合作方通过共享最新发展状况、业务信息、其他信息及其观点,加强各方协作和统筹安排。 数据统一维护,使不同参与者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源,而非分散的、 需要不断验证和校正的数据库。数据沿袭,保证了数据的完 整性和可追溯性,确保各参与方可以持 续更新并保持数据完整。数据可审计,记录每次数据更改者的明确身份信息,进行可靠准确的审计跟踪。
电力建设、电力交易、电力营销过程中产生和沉淀了海量的数据资产,区块链技术可以在这些数据的管理、维护、使用、追踪监督过程中发挥颠覆性的作用。
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管理。区块链技术相对较低的交易成本使小规模的电力生产商能够便捷地出售电力,从而提高竞争和电网运行效率。智能合约有助于实施协调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发电装置的生产数据,并自动执行售卖交易,使电力能源能够在电力交易网络中双向流通。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电力计量使微电网成员之间的电力交换成为现实,进而无需中心化的机构,也无需复杂而昂贵的基础设施来统一调配电力。从而使进一步提升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发展,并降低大电源和骨干网架的压力。
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生产。目前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太阳能和风电发电量的不确定性给调度和大电网带来的冲击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可再生资源的发电量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和研判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可以将数据记录到区块链分账,由于精确的数据可以立即在安全分类数据库中进行查看和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交易效率和监管成本。
电力用户侧管理。在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支持下,电力的流转和快捷支付能够高效运转,用户和电力公司的实时交互,能够让交易流程简化,电力使用更加高效,电力终端用户的需求侧管理更加顺畅。区块链技术对目前各方力推的智能家居建设也将有促进作用,智能家居应用将与电网形成交互,系统地协调电力购买和使用,从而提升电网的运转效率和智能家居应用的使用寿命。家庭中越来越普遍的电动汽车通过智能合约技术与执行交易的基础设施之间也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实施监测。
在电网企业的初步应用。在能源电力行业,区块链技术也成为继“大云物智移”之后的新的着力点。国家电网公司在发布的泛在电力物联网2019年建设方案中提出的57项重点推进任务中,就包括“基于区块链的新型能源业务模式研究”。围绕这一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区块链研究与应用试点建设方案》。该方案提出,通过“一主两侧”,即主链、数据侧链、交易侧链的方式构建国家电网区块链公共服务,實现公司内外部建设资源统筹优化,打造新型业务共享生态。
从2017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就已经启动了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落地项目,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能源数据可信共享平台。该平台分为通信层、平台层、应用层,该平台确保不同主体间数据一致,确保能源数据从生产到消费全生命周期可信。目前,该平台已成果实施分布式光伏补贴、分布式能源交易、停电保险和需求侧响应四大业务应用。
对电网企业管理的潜在影响和对策
当前,区块链技术与能源电力行业的结合仍然比较初级,各种可落地的应用场景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拓宽。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区块链技术应用将脱虚向实,在更多传统行业发挥其价值,主力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协作效率,促进尸体经济发展,电力行业的应用,无疑将成为区块链技术的主战场之一。
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必然带来业务模式的改变,业务模式的改变又不可改变地会带来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改变。
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应提前化解风险。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应用构建的复杂性增加,区块链的原生场 景应用也将从简单的数字货币、认证服务向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演进。多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为提升管理效率、强化集中管理,长期推进“三集五大”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趋向扁平化、集中化。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去中心化的结构,是对各节点进行自动授权、自动信任,与企业目前的治理架构有一定逻辑上的冲突。在区块链技术从数据管理和部分专业管理的应用逐步延伸到全部业务环节的时候,相对应的问题会浮现,应未雨绸缪、提前谋划。
数据资产应实现跨专业协同管理。随着大数据经济时代来临,数据资产的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受到安全机制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结构性数据不精确、非结构性数据不规范等因素限制而无法实现安全地转移、交换和共享。而区块链的出现改进了这些主要缺陷,使得价值在互联网中的转移中更加安全便捷。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减少了人为介入、难以篡改等特点,使得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大大提升。数据的准确、共享的便捷,对数据的跨专业采集和共享提供了更大可能性和更高参与要求,未来的数据资产运营必将跨越式发展,而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专业将的协同参与、共同分享机制也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
物资管理可加大集中管控力度。电网企业供应链复杂,具有多方参与、采购的物资种类和数量繁杂、流程繁琐等特点,国家电网公司的采购业务一直在推进集中管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物资管理将继续集中化。
营销服务将更加智能化。区块链开放且安全的特性以及智能合约的应用可以帮助电网企业提升现有业务的智能化程度,开发更多智能化增值服务。可以结合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等设备管理用户电力使用和付费,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电池存储管理、电动车充电等增值服务。对于电力客户的业扩报装及售后服务的业务,也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精准服务,服务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率,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
业务的监管模式应有配套调整。区块链实现了“自动信任”交易,这些交易由不可篡改的算法控制,没有中间人、政府和行业监管机构。这将对传统的政府能源电力监管部门、电网企业的业务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应提前在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标准算法的使用、监管手段和标准等环节进行配套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