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来文化安全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研究

2019-02-06 03:50李想肖永辉
西部学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文化建设

李想 肖永辉

摘要:70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出符合当时国情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分别进行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国家安全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安全建设、坚持文化自信和构建安全观的国家安全文化建设,强调让人民在充足的物质生活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提倡科学,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把控主流意识。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增强了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文化安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0-0015-03

党的十九大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文化安全在国家整体安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文化是民族国家赖以传承的深层依据,文化安全是关系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石。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文化繁荣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关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珍贵的经验,加以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开创“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49—1978)

(一)明确了文化安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非常重视文化安全建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信心满满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34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确立“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时,毛泽东同志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2]116明确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1963年,周恩来同志出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必须通过科技、经济、人才、创新等多种战略相结合的形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的道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98。毛泽东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在文化领域方面强调了三个方面:

首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大多数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受到马列主义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理,这样确保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通过他的著作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展示运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成果,毛泽东同志还在《人民日报》、《学习》等刊物上发表其主要观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可以说,这对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对先进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上的改造。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当时的中国旧知识分子,“不是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的侵蚀”[4]175。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文化,人民的思想禁锢,不容易接受新的文化感染;另一方面,从近代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发展产生的资本快速积累,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如何引导青年和知识分子摒弃偏见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毛泽东同志在1951年的全国政协一届三次全会上指出,“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方面的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5]184。

二、开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1978—1992)

(一)让人民在充足的物质生活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

物质基础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物质基础进行全局性反映。邓小平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阶段所面临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1979年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一书记座谈会上,他明确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只有富强才有基础来保障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人民在充足的物质资料生活中才可以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心底树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强大的精神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序幕被逐渐拉开,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一项治国方略,在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下,我国综合实力提升显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爆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然而在努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举国上下很快就形成了共识。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将拥护祖国文化安全视为己任。

(二)提倡科学,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把控主流意识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人逐步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作出重大调整,提出“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旨在加强我国人民群众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的信念,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威胁和挑战。

通过提倡科学、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等积极举措,构建了中国社会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上关于文化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掌控了我国具有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即使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实施“和平演变”和文化侵蚀,但无法动摇中华文化之本,国家文化安全得以维护和强化。

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结合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1992—2002)

(一)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国内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飞速增长,但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缓慢,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相适应,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发生着悄然改变,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首次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出本国政策上的调整和反馈,成为指导我党以后工作的行动指南。贯彻“三个代表”还要求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要坚持培养、引进和善于利用三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6]29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属于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将文化与经济和政治放在等同地位上,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理论的初步确立。

(二)加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江泽民把文化视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判断方式,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核心工作。尽管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更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一些国家“颜色革命”的发生及其给世界造成的灾难,让國人惊醒,这一点在举国上下很快形成共识,尤其在知识界文化界都意识到:争夺思想文化阵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达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最终归宿。我党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关系。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走上新征程。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2002—2012)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之后,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来统筹一切。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力度,加深文化建设的内涵,将文化安全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中。

(一)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上升战略高度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把文化建设划入到社会发展、国民整体经济的总体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逐步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在逐步提升,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各个国家的治国目标,更上升到时代的命题。2004年8月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文化安全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7]217针对西方文化安全多种方面相互交织,我党在防范相关文化安全建设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文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新高度。

(二)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文化建设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打造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开放文明的文化产业。党中央通过加大改革力度,让国家文化建设的投入与社会和民间自行融合,政府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增加文化领域的多重性,为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增添活力。胡锦涛同志要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8]32

五、坚定文化自信和构建安全观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开始在世界舞台展现出自己的精神面貌,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博弈也变得越发激烈,文化在整体国家实力中所占比重逐年递增,各个国家都希望本国文化在世界舞台居“领导者”的地位,在这个背景下,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占据主动地位是我们进入新时代要完成的最终目标,因此,中国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发展相关文化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良好态势。

(一)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在决胜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在对国际环境进行深刻剖析,针对未来国家形势提出了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伟大变革,即由起初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又增加了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看成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用推进改革的方式来提升全民族综合素质。习近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三个主要方面,只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才可以更好的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架构总体国家安全观念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淡化国家安全边境化,由原来的国家为中心,改变为到现在提出的以“人类”为中心。这种观点看似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建设而提出的,但是实际上西方国家居心叵测,采用新的干涉方法来诠释霸权主义的内在含义。中国面临着继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以外的更加危险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以全局为出发点,提出总体国家文化安全观。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会上提出共计十一种安全问题,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文化建设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