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敏
摘要:从古至今,人们用不同的色彩修饰着不同的器物,色彩的原始本质是一种变幻不定的共鸣音。
不同的色彩意义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其恰当的运用可提升木雕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木雕作品中色彩应用结合情感联动,能够使木雕作品更加灵动丰满。在传统木雕的研究中,色彩与情感的契合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其对创作好木雕作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在木雕上的运用,不仅需要突显其画面审美性、视觉知觉性冲击,抓住受众群体的视线,还需要利用色彩和情感的契合,抓住观众的内心情感。关注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运用,才能准确的把握在木雕中色彩所表现的不同情感与规律。
关键词:色彩;木雕;应用
我从事木雕创作多年,见过各色各样的原木材料,色泽柔和的龙眼木、淡雅的崖柏、暖心的黄杨木,古朴的沉香,纹理变幻无穷的海南黄花梨……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色彩与纹理,造物者赋予每一种木材独特的韵味,用心感知,你或许能察觉它们如同人一样,有呼吸,有温度。
充满灵性的作品才能给人予真正美的享受和启迪。如福州象园木雕,古朴大气,于拙朴中包罗万象,那些经典之作在选材时不但追求天然美,巧妙地运用木材天生的色泽和纹理之美,而且雕琢精细,融入创作者的情感。
“玉不琢,不成器”,木材亦是如此,艺术创作需“因材施艺”,因木料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特点施以不同的技艺、给予不同的设计。换言之,就是“因形赋意”“顺色而为”,合理运用材料,使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
许多时候,当我获得一些原材料,我会对它进行审视,观其形,察其色,思考如何将天然之原色發挥到极致,“因材施艺”考验着创作者工艺技巧的娴熟度,以及雕琢者敏锐的心。
道家哲学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自然稚拙、浑然天成。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何种艺术创作都和创作者本人的品行、修养、喜好及信仰等息息相关。尽管艺术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是他们都注重作品的内在,追求返璞归真,浑然天成的内在美、原始美。
我认为木根雕创作,应该巧借天然,借助材料的天然之形之色表现主题,帮助观者理解作品。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美的木材时,确定主题后,除对局部做少量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木材的自然形态和天然色彩上,依据材质的形状或纹理雕刻,展示木材原本的美感,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等,因势度形,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
木雕作品除了需巧借天然,适当着色能够让它焕发出与众不同的美感,勾起观者不同的情绪,如木雕与大漆的结合,大漆千文万华,经过层层打磨之后的大漆极具沉稳大气、富丽堂皇,在木雕上适当地髹饰些大漆或者其他天然矿物质原料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调动起观者不同的感官体验。
例如我的作品《午后时光》(图1),原材料是桧木加上淡彩,作品呈现的是一女子用手托着头斜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午后的阳光,我用淡淡的蓝色修饰了作品中女子的连衣裙,突出了主体人物的线条及衣褶的层次感,阳光的午后与梦幻的蓝色营造出了朦胧感,给人无限悠然的感觉,那种唯美感恍如刘若英歌《后来》中所描述的“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蓝色是梦幻的,能够安抚人情绪的色彩,所以我选择了在这件作品中涂上淡蓝偏青的颜色。
又如我的作品《茉莉花开》(图2),原材料仍旧是桧木加上淡彩,这次我采用的是白色的淡彩,让作品中女孩子的吊带裙更有垂坠感和明暗的变化,女孩子手握着一束茉莉花,白色的吊带裙给人纯洁无瑕的感觉,女孩微闭着双眼,仿佛在细细闻着那股芬芳。此作品中的白色与茉莉花相呼应,白色代表着纯净,更贴合主题。
又如我的作品《祈祷》(图3),采用的是桧木加淡金彩,女子双手合着作祈祷状,右边衣服褶皱与左边光滑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此作品加淡金彩,使作品显得更加洋气,有时尚感。欧洲的很多室内装修及艺术品都是淡金色的,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
结论
中国传统木雕建筑及传统木雕工艺品的色彩是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传统木雕建筑及木雕工艺品、艺术品的色彩随之发生微妙变化。多元的文化必定影响着木雕色彩的多样性,各类流派的学说、政权、宗教,无不借色彩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市井小民,都对色彩诚惶诚恐、仰之畏之。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历史阶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色彩可以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
色彩能够传递情绪,在设计创作时若是能够合理巧妙地利用不同色彩,则有助于我们传达思想,深化呈现的主题。了解了传统木雕建筑及传统木雕工艺品中不同色彩所传达的寓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色彩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江木雕艺术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柳献忠,2012
[2]色彩的情感表达及色彩的肌理[J].胡卫国.美与时代(中).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