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新闻媒体视频生产的三大动向

2019-02-06 11:22陈文沁
传媒 2019年24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网络平台受众

文/陈文沁 郑 晨

当今时代,媒体融合与数字化进程日益深化,传媒生态与人类信息习惯出现巨大变迁。在视频内容生产消费领域,随着近几年来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视频生产的应用程序和编辑软件越来越简易化,大大降低了内容生成的准入门槛。与此同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支持高清成像,移动数据流量服务更加便宜,视频内容消费渠道也更加丰富。特别是自2015年开始,欧美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主动迎合新闻业的媒体融合趋势,向各类用户推出大量视频新闻。期间,Facebook社交平台的视频消费总量增长75%,每日视频观看数量达到80亿次。可以说,视频新闻已经成为媒体融合与网络平台崛起之间的交汇点,成为当今新闻机构驾驭数字化发展的典型实践案例。

在此背景下,许多欧美新闻机构积极投资网络新闻视频,在创新内容生产方式方面出现了“视频优先”趋势。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众新闻消费习惯变化、数字技术创新以及网络平台的强大力量。欧美媒体在高度竞争的融媒环境中已经积累了诸多视频新闻生产经验。本文将从欧美新闻媒体的组织调整、受众分析以及创新视频叙事方法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近几年来欧美媒体制作视频新闻内容的三大动向,从而为我国新闻媒体的融媒实践提供借鉴。

重塑组织团队、开放制作文化

迂回探索网络世界、加速融媒数字转型。在第一波新闻数字化浪潮(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际,欧美新闻媒体对网络世界展开了第一轮的探索。那时,传统的新闻产制模式仍然根深蒂固,以至于不少新闻机构的网络阵地往往是其传统平台的数字延伸,多要素、互动性的内容生产创新探索并非新闻实践的主流。

根据美国新闻传播学者博茨科维奇的研究,在数字化进程早期,传统媒体在应对技术变革之际仍然采取被动、防御和务实的态度。对网络视频新闻的投入往往着眼于短期收益。这种“恐惧驱动的创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20世纪最后十年西方传统媒体与数字世界的互动进程。而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新闻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逐渐出现了参与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转向。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欧美媒体不断加大对视频新闻的投入。具体做法包括专门制作视频新闻内容,为移动平台和社交媒体量身定制视频内容,以及不断创新视频形式。视频新闻制作甚至已经成为有些报纸媒体核心业务的一部分。

“网络为先”意识凸显、主动重塑组织结构。“网络为先”的视频生产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欧美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的共识。但这种内容生产模式为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过去,报纸、广电媒体的内容受到篇幅、时长的约束,而今的视频新闻在这方面得到解放,但也同时带来内容形式上的颠覆。网络视频新闻的结构创新在理论上是无限的,由于视频新闻是一种多层次的呈现方式,其中结合了新闻脚本、采访、背景音、移动/静止的图像和图形等元素,融媒环境中的报道结构因而进一步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视频新闻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图像操作。这种结构性的生产方式变革为新闻组织带来巨大挑战。现在,无论是报纸还是广电媒体,其新闻工作者必须将多媒体新闻报道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欧美媒体必须重构组织资源。首先,传统媒体缺乏网络平台的视频技能优势,需要努力适应数字时代网络视频传播的新式“语法”和传播规则。特别是对报纸媒体而言,重新培训习惯文字叙事的新闻从业者是一项挑战。在这方面,一个极具争议的典型案例是《芝加哥太阳时报》。这家百年小报过去有大量摄影记者,但在2013年,它裁撤掉了整个摄影部。在当时,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削减预算,而更多的是出于视频生产需求的考虑。此后,该报开展了一系列强制性的iPhone摄影基础知识培训,并将整个新闻编辑室分为两个视频内容生产队伍。第一个队伍由移动视频记者构成,全部配备能够现场拍摄和上传高清视频的iPhone,而且需要立刻从新闻现场上传视频编辑片段和文字素材。第二个队伍由专职视频制作人构成,这类从业者都是经验丰富的摄像和编辑,他们需要专注视频制作和摄影,生产内容包括现场表演、每日新闻、政治节目和体育报道,其篇幅往往很长,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

力促多元生产模式,创新知识分享文化。在创作一些需要较高技术要求的内容之时,视频新闻的参与主体往往更加多元,制作过程也更为开放、复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型的新闻形式还没有确定的工作流程或视觉语法。一如自从《纽约时报》推出著名的《雪崩》报道之后,长篇滚动叙事成为一种新型视觉新闻叙事样式,其中往往包括动画、视频、图像和大量文本,制作极为费力。一个新近的知名案例是2016年《纽约时报》在巴西奥运会上对美国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的采访报道《Fineline》。该报道不仅包含大量视频,还增加了极强的互动元素。这种大型制作团队往往是以项目为依托,并由多学科背景的多国成员组合而成。一些虚拟现实报道制作往往更加需要媒体的强强联合,甚至形成灵活的跨国合作网络。这就要求新闻媒体降低对独家新闻的追求,以开放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内容制作。

总结而言,视频内容已成为当今欧美主流新闻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关键组成。无论是广电媒体还是纸媒,制作视频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而为了创新视频新闻样式,创作团队必须超越竞争意识,塑造一种知识共享取向的新闻形式创新文化。

延展“受众”想象、拓宽叙事维度

信息消费迁向平台,跨屏接收成为主流。在信息时代,人类的信息消费习惯已经出现结构性变迁。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部分国家的移动数据成本不断下降,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具有高清屏幕的智能终端随时收看视频。与此同时,随着视频内容生产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以及欧美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越来越鼓励视频新闻创作传播与投资新型视觉叙事方式,视频新闻数量亦随之出现爆炸式增长,受众的新闻接收也悄然出现变化。

目前,网络用户的新闻消费具有典型的平台倾向: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社交媒体、网页搜索和手机APP获取新闻,而不是媒体本身的新闻网站。据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6年以来,新闻网站的点击量不断降低,而且平均访问时间正在减少,这是因为人们更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在智能传播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信息行为已经越来越多地向移动终端转移。根据尼尔森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8~34岁的美国人在数字平台上消费媒体内容的时间占比为43%,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智能手机上。正因为如此,视频新闻的播发需要更加重视跨屏信息消费的趋势。

深入分析受众需求,灵活运用视频内容。传媒业界习惯认为,人的媒介行为方式已经从连续性的文本阅读习惯转变为跳跃的点击链接和多屏信息接收方式。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实验室的调查发现,其实受众最重要的需求并不是短、平、快的新闻灌输,而是帮助他们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重要性。

为此,该实验室开始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受众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延伸受众群体。它分别针对19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人群和28~45岁的女性受众展开分析。就英国的“95”后而言,他们是典型的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未了解过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YouTube、Vimeo等视频平台是其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渠道。即便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这代人同样经历着西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不确定性,如个人债务、失业以及政治生活的影响。因此,具有深度内容的新闻视频或许会对这类群体有着更加直接的吸引力。就英国女性受众而言,从传统观点来看,女性好像只对直接关乎自身生活的故事感兴趣,如生育政策、税收、明星八卦等。研究发现,要吸引这类受众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方式能否下沉到她们的经验世界。诸如经济局势、社会福利、外交政策和医疗保健等宏观议题,实际上也和性别政治联系密切,而通过视频方式表现这种议题,恰恰能够收获这类人群的青睐。

该实验室的调查结果认为,在融媒环境中,传统的倒金字塔叙事结构已经越来越失去魅力。特别在一些具有长期发展趋势的议题报道中,海量倒金字塔的新闻叙事似乎更多提供的是一系列杂乱无章的片段式解读,而如果受众无法从新闻报道中获得足够的信息,便会转向网络平台进行补充。

面对这一趋势,BBC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叙事方式,不仅主张新闻叙事逻辑清晰、文字简化,还借助音频、视频来增加阐释角度和实用信息。可见,视频内容绝不是对文字的简单替代,而是能将之灵活地整合到各种新闻报道中去,从而真正帮助受众理解现实社会,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协调作用。

推进平台转移,注重媒介意识形态

网络平台联动助力、视频生产日益聚焦。数字时代下,网络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基础设施。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视频消费之所以不断上涨,其实是由于平台本身引发的联动效应。在过去几年,几乎所有的大型社交媒体平台都将工作重心转向视频,并大力提供更丰富、广泛、具有吸引力的视频消费体验。Twitter已经整合入谷歌的Periscope视频流媒体服务,Snapchat的24小时实时视频服务也已经更加成熟,Instagram也推出了实时的视频直播功能,YouTube则出台了YouTube Red和YouTube TV等新服务,Facebook已经创建视频播放、直播、交叉发布功能以及电视应用。平台公司的算法完善与海量视频内容迅速扩散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平台公司已经占据了互联网新闻推送的把关地位。

网络平台的视频内容消费也在不断增长。研究发现,一些在Facebook和YouTube之类的网络平台播发的视频新闻的观看次数甚至高达7500万到1亿之间,远远超越了新闻网站本身的流量。其中,最成功的视频往往很短,通常不到一分钟,配有字幕解说,而且具有较高的情感元素。这类视频新闻特别适合在社交媒体传播。

目前,欧美主流媒体生产的网络视频新闻往往是针对手机和其它移动终端定制的,并且首先通过Facebook和YouTube之类的网络平台发布,而不是在其本身的网站上发布。这便是欧美媒体正在经历的“平台转移”。“平台转移”从侧面体现了网络平台在新闻生产—消费链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实际上,Facebook已经是西方主流媒体发布定制视频的首要平台,其News Feed服务是用户接触大部分新闻信息的中心。而随着谷歌的流媒体服务Periscope和Facebook live等一系列新型视频服务的发展,它们已经占据新闻分发链条的绝对上游,有时甚至还会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首发平台,为人们带来即时、生动的现场视觉体验。

探析视频内容特征,顺应平台传播规律。网络平台中的视频新闻特征主要包括视频的长宽比、视频文字描述中是否运用话题“#”号、是否使用音乐等方面。

就目前来看,短视频仍是主流。这类视频的制作往往比较简单,有些仅有图片和字幕,甚至没有语音旁白。大部分内容通常用于解释一则新闻故事的特定面向。比较典型的是《卫报》针对Facebook平台设计的定制视频系列“Dab”,该系列已有上千个视频,点击率超过一千多万。这种视频一般不超过2分钟,配有背景音乐,解说往往由活动字幕完成,用户无需打开声音,只需要观看字幕就可以理解内容。

就视频的长宽比而言,欧美媒体专门针对手机用户的收看习惯推出垂直视频。但研究发现,就目前来看,长宽比在视频新闻传播扩散方面还没有产生太多影响。不少水平播放的视频也能够收获大量受众。另外,制作视频标签的方法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其传播范围,但并非所有流传广泛的视频都有标签。相关研究还发现,情感元素能够提升视频的分享量。能够触发正面情绪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中最容易被分享。

此外,并非所有新闻都适合用视频方式制作。例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承认,由于其报道往往注重抽象、宏观的思维或视角,这类报道并不适合采用视频方式处理。对于时政新闻而言,视频新闻内容生产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首先,由于时政新闻数量太多,媒体有时很难有效构建、推广所有内容。其次,一些重大议题或国际重大事件的发展较为缓慢,例如中东局势、气候变暖、美国政治冲突等。而渐进式的新闻故事很难通过一则视频来展现所有内容,特别是背景信息。而如果把内容全部置入同一视频,势必导致时间过长、制作成本上升。因此,针对不同的内容主题,媒体往往需要审慎分析不同网络平台的视频生产方式和推广策略。

利用平台规则,打造视频队列。当前,欧美媒体目前发布视频新闻的网络平台主要有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这类平台的视频内容传播逻辑极为迥异,并直接体现在受众视频内容的消费特征。例如,Facebook的用户往往更倾向于在该平台上观看朋友间转发的短视频。而在Twitter上,人们则会收看那些未经剪辑的新闻现场视频。对于视频美感方面有较高需求的用户会聚集在Instagram平台。而在YouTube平台上,人们更愿意收看那些较长的专题片或纪录片。以上平台都提供视频内容,但却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因此,视频新闻的体验已经不再同质。也正因为此,各大欧美媒体在不同平台上推出的视频内容也出现极大差异。

其中,Facebook是西方媒体最青睐的视频发布平台。2014年,Facebook的自动播放视频功能问世,标志着视频消费模式出现重大变迁。同年12月,Facebook平台中的视频上传数量首次超过YouTube。这一平台政策导致不少媒体重新布局视频战略,因为传统的剪辑视频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媒介体验。目前,在Facebook平台上传播的视频新闻,往往要将重点放在前3秒,这种“视频导语”也是自动播放的部分。西方媒体往往会采用极具刺激性的新闻图片或镜头作为开场,有时还会辅助使用文字来增强表现力。这种视频策略还被用作媒体的品牌推广。例如,西班牙《国家报》在 2015年推出了“《国家报》视频”系列。起初,该视频系列的第一帧往往是黑场,但在Facebook平台推出自动播放政策以后,《国家报》就在第一帧画面上直接打出报头,而且没有任何其它信息。

近年来,Facebook和YouTube之间的视频竞争已经愈演愈烈。相较而言,Facebook中的视频往往是定制内容,以简短、情感取胜;而YouTube平台上的视频内容相对更长,以理性、克制见长。这非常有利于趋势性发展的议题内容传播。例如,英国“天空新闻”电视台在YouTube平台的定位为“来自英国与全球的最佳天空新闻视频”,目前已经吸引了151万粉丝。截至2019年12月,“天空新闻”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题的视频新闻合集的播放量突破348万次,为其收获了极高关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华盛顿邮报》,它在YouTube平台上发布了特朗普弹劾案首次听证会的全程直播,该视频长达9小时52分,获得了超过三十万的点击量。

一个新近较为成功的短视频平台是Instagram,它也是目前国外唯一可以承载GIF动画的主流社交平台。在该平台中,最长的视频只有1分钟,有些甚至不到30秒。其传播规律更利于摄影、动画、信息图表和短视频的传播,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对内容进行详细策划。例如,《卫报》在该平台上推出的大部分视频报道往往是具有广泛效应的社会议题和个人化的故事。其中,前者特别适合用来呈现观点,而后者则易于建立人物典型,这种做法顺应了Instagram平台的传播特性。另外,在Instagram上发布的视频新闻通常会采用近距离拍摄手法,采访人物往往以近景出现,画面极具临场感。一般而言,动态视频要比静态图像更能吸引受众,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去创建精美的视频。实际上,有些视频报道只需在15张左右的幻灯片之间进行动态切换,就可以带来可观的传播效果。

相较于以上平台,Twitter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闻发布平台,特别是政治新闻,因为不少西方政要和议员在该平台上都非常活跃。其传播更加短、平、快,而且新闻时效性较强。正因为此,Twitter中的文字动态视频和原始视频素材的比例都要更高。而且一旦面临突发新闻,媒体有时只需要占有可用的图片素材,就可以在Twitter上进行传播,甚至不需要任何后期包装。

总体而言,网络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占据融媒传播的把关地位,它们不仅聚集了大量受众,而且已经成为传播视频新闻的重要规则制定者。不同平台有着自身的传播逻辑,欧美媒体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视频新闻生产法则。这不单单关乎视频新闻内容的生产价值,也意味着不同视频新闻内容可以发挥不同的传播效应。

结语

在信息技术变革、受众需求延伸和商业逻辑转变的三重影响下,欧美主流媒体的视频内容生产模式与传播路径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并呈现出组织结构变化、受众分析深化、平台转移具化的三大趋势。这进一步催生出新型的新闻形式结构,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意语言,构建了全新的融媒新闻生态文化。随着智媒时代的进一步到来,视频新闻创新生产模式将不断拓展,为全球范围内的融媒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动力。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网络平台受众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
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新闻制作研究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探究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