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基本民生。近些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综合化、全面化的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中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195-02
党的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1]。新时代对高校培养学生提出更全面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成为新时代高校发展的风向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生就业的基础,是“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战略的关键点,青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是家庭美好的希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是新时代中国繁荣昌盛的未来[2]。
2.落实思政全程育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3]。新时代,社会各方面迈入新篇章,开始新征程。高校就业工作以《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礼仪指导等教学课程及就业相关活动为主要内容,构建以突出思想引领为主旨的综合教育教学体系,融入思政和主题教育,落实全程思政育人,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与择业,有助于高校就业工作的质量提升和持续开展。
3.明确学生职业认知
就业工作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之一,事关学生未来的去向和发展,也是高校立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立足于服务学生,以学生学业能力、心理健康及职业意识等方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之前对职业和职场有一定的认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能力。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方式和思路提出全新要求。但目前的工作方式和思路仍有待改善之处,这也是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与水平所面对的重大挑战。
1.工作格式化
目前,高校传达给学生的就业信息大多通过微信等通讯群及宣讲会的方式,就业指导工作负责人会接收企业反馈的招聘信息,通过群聊或者邮件转发给毕业班辅导员或者学生,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收有限的就业信息。学校负责就业团队和企业之间缺乏相关就业信息和人才需求的有效交流,也缺乏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准确性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了机械式的格式化流程。
2.缺少反馈调节环节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把毕业生送到社会岗位上,而忽略了对毕业生离校后的中长期职业发展状况的信息收集和更新。虽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团队每年走访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现状和企业对学生的阶段评价,但是涉及面窄、获取的信息较少且相对零散,内容不足以支撑构建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系统。毕业生就业离校后都是学校优秀的校友资源,因此,毕业生就业后的动态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成健康的可持续的闭合环路意义重大,也对高校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3.团队的组成缺乏科学性
有关资料和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而2019年的该数据高达834万人,高校学生就业压力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攀升,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团队中,大部分的就业指导老师并非专业出身,其中专兼职比例也严重失衡,以毕业班辅导员为辅,就业办为主的就业指导团队,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学生和市场需求匹配度掌握不充分。
4.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体系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通过宣讲会、招聘会等活动形式展开,教育教学中也多以职业规划和职业礼仪指导课程为主,学生活动中以模拟面试、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为主。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众多内容缺乏串联和理论联系实践,学生自主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一个就业指导工作整体的体系,因此很难持续推动高校就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1.强化精准化就业指导理念
如何让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和职位,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完善和推进的重点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团队应与校外企业加强沟通,对于各地区的就业市场动态应充分关注,及时更新和转换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将用人单位的薪资福利待遇、职业晋升路径、长远发展前景,以及该区域的户籍政策、医疗、交通、住房等有效信息反馈给学生。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准确分析高校生源结构,把地区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相匹配,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是精准化而非标准化的就业方向和选择。
2.形成“腹地”人才需求概念
以我校发布的《上海海事大学2018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例,71.75%的本科毕业生和57.07%的研究毕业生选择留沪就业。部分学生特别是非上海生源的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想也不敢尝试到其他具有行业发展前景的地区工作和生活,从而导致扎堆留沪工作的现象。根据《上海海事大学2018年暑期就业调研报告》的走访调研收集的信息,山东沿海城市港航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职员来自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区。临近的省份提供给山东众多的毕业生和社会从业者,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其所需人才的“腹地”。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常用的工作思路是推荐学生到优质单位和企业,或者鼓励学生到高校所在地以外的省份甚至家乡城市工作,但是按照“腹地”人才需求的概念进行指导就业的思路有待建立和完善。
3.完善就业指引教育体系
毕业生就业数据和前期在校系统的就业指引教育应是同等重要,新时期的就业工作要求高校应当从指导学生就业向积极指导和引导学生就业转变。
高校应当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完善指导和引导学生就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建立职业导师制度,邀请合作企业的资深职工担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导师,明确学生今后的就业选择和方向;二是邀请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为毕业生开设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与求职礼仪专题培训或讲座,同时为在校生开设与新闻、公文写作相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公文写作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求职技能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三是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组织在开展活动中,与比赛结果相比,更要注重效果反馈。宣传优秀范例,拓宽活动覆盖面,力争实现职业规划活动的常态化与体系化,形成良好的就业指引工作品牌效应。
四、结语
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同时,高校转变思维探寻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是当前解决毕业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矛盾的重点,也是高校立足初心,勇擔使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张敏.新时代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路径探析——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97-104.
[3]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陕西教育:综合,2016(12):3-5.
责任编辑:张蕊
[作者简介]张晟,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