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铁颖 孙大洋
摘 要: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正在建设“程序框架应用开发”开放性创新实验课程,通过授课程度的调整和考核方的创新,力争在可视化编程框架基础技术、软件设计方法与设计模式、实践综合能力运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创新,为本科生在线课程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吉林大学;在线课程;程序框架应用开发;开放性创新实验
目前,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上线数量已超过1000个,注册用户接近80万。[1]吉林大学在这方面的创新也在突飞猛进,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以孙大洋副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程序框架应用开发”实验课程上正在进行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程序设计框架应用开发”开放性创新实验课程紧紧围绕以下两个目标开展:一是讲解使用程序设计开发框架进行应用系统研发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编程基础后能拓展视野,了解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二是以可视化开发框架为主要技术载体讲解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使学生有能力基于成熟框架进行应用程序开发。本课程总体工作思路是将课程层次化,梯度化,将应用程序框架开发的知识要点做清晰划分,以微课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预计建设微课总时长为150分钟。课程计划在微课中以尽量简短的方式讲授,在课程运行过程中逐步加大课程信息量,将考核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课程的进行,将逐渐把学生已有能力掌握的内容推送至课外,使授课逐步由细粒度的细致讲解转变为粗放式的思路传授,课内以程序设计方法学与设计模式为主导,基础技术做辅助,有意识地培养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上述建设内容见下图:
一、具体建设思路
(1)将授课内容分为可视化编程基础、编程框架扩展,应用开发实践三个阶段,前两个个阶段分别构成了后续阶段的先导内容,层层递进。
(2)每个阶段内以程序设计方法学与设计模式的核心内容为主,将授课重点划分为基础技术、设计模式、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运用四个层次,针对每一个层次,对具体技术进行讲解上的粒度划分,初期对语法进行稍细致讲解,后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时对具体技术做粗粒度的介绍,做到课程设置层次化,梯度化。
(3)进行课程内容要点分析,明确哪些内容是需要重点理解的,哪些内容是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哪些内容是可以查资料获得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再深入学习的。
(4)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关键的课程章节,关键的教学内容,设定直接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学习理解。
(5)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建设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慕课(MOOC),“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慕课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2]要使用网络技术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解决共性的知识传授问题,以见面课的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有精力帮助学生解决非共性问题。
(6)以见面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授课数据、学生反馈信息,针对反馈信息进行课程内容完善。
(7)为课程设置几个考核时间点,对同学们的学习路径进行跟踪,重点考察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制定考核规范。
框架开发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技术、算法、设计模式、编程方法学、综合运用等多个层次,单纯就技术层次而言,又可分为基础技术层次和利用编程框架进行开发层次。在应用系统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所有的基础技术接口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开发资源,而对每一个内容都做细致讲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课程内容(见表1)设置上,需要以编程方法学与设计模式的核心内容为主,与核心内容直接相关的内容做细粒度讲解,其他内容做粗粒度讲解,以授课内容为主线,以开发文档做配合。
二、慕课建设与见面课计划
慕课通过网络的无远弗届,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低成本、高效率手段。[3]移动应用开发贴近日常生活,是应用系统设计很好的技术载体,而且本课程的入门级特点,使得采用慕课的形式,惠及更多的同学成为了可能。本课程拟采用慕课+见面课(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在慕课进行的特定阶段,引入见面课,表2给出了本项目的见面课计划。
本项目拟采用Camtasia Studio 8进行慕课制作,先期对录课效果的整体思路进行设计,划分音频录制和同步录屏两种方式,在录制完成后,通过插入提示信息,增加動态效果等手段补充录屏时无法展现的信息,加大课件信息量,改善录课效果。
三、课程建设具体时间表
本课程计划在立项后1个月开始录制,5个月完成视频录制,3个月完成后期剪辑,6个月完成项目建设。课程建设时间表如表3所示:
四、录制形式
本课程预计采用《吉林大学在线课程制作基本要求》中指定的A类课程作为主要录制形式,主要采用内录形式(录屏)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建设完成后采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发布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课程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时间利用率,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提高学生兴趣,掌握应用框架开发基础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晖.有了“中国速度”后,中国慕课再提“中国标准”[N].光明日报,2019-04-09.
[2]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7,(11).
[3]张烁.中国慕课,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