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夫建
[摘要]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雕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雕,作为木雕界中的一种门类,以其自然之美、独特造型、无穷魅力而受到人们的追捧。现从根雕的艺术特色出发,与大家谈谈沂蒙根雕之“魂”。
[关键词]沂蒙根雕;神;形;意;色
一、根雕的发展历程与沂蒙根雕
根雕,顾名思义是作者以根为载体创作的艺术品,又称“根的艺术”,或简称“根艺”,是人们对在大自然中发现的自然根木进行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其大部分应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通过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造出各种艺术形象,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根雕艺术是自然和人工结合的艺术,自然美高于一切,所有人工雕刻都是为了弥补自然的不足,是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而好的根雕,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欣赏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它用独特的方式,传递着特殊的艺术语言。根雕无愧传统文化艺术区域的一朵奇葩,是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一门艺术。
我国根雕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及古帝少昊时期就已有萌芽,商周时期已有记载,隋唐时期已经趋于繁荣,《李泌传》中已有李泌用天然树根制作“龙行爪”献给皇帝的记载。明清以来,各类根雕艺术创作进入繁荣期,大师作品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古代匠师的不朽之作流传至今,让我们得以继承和传扬,成为我们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
红色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八百里沂蒙树木葱茂、钟灵毓秀,各种树木根材非常丰富。沂蒙山的一草一木为根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材料和艺术灵感;同时沂蒙山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又是书法大家颜真卿的故里,智圣诸葛亮、算圣刘洪等都是出生于此,自古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间从事根雕、石雕、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人很多,极大地推动了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根雕艺术家在这片沃土的浸润下,始终坚持立足于沂蒙山,立足于革命老区,从故乡的蒙山沂水中汲取创作营养,丰富创作元素,将沂蒙根雕发扬光大。
二、沂蒙根雕的艺术特色
(一)沂蒙根雕之“神”
所谓“神”,指的是神韵。“根”本无所谓神,但是经过艺术家的雕琢,便被赋予了生命和灵魂,这便是根艺,这便是枯木有魂,枯的要义在于“悟”,悟性是一种能力,它因人而异,有的人一点即通,便是悟性很强,而有的人确实无师自通,这种人悟性更强,悟性很复杂,枯树根必须在艺人“悟”的作用下才能变成活灵活现的、有神韵的、有灵魂的事物,“神”的把握和体会最关键的在于“悟”,其实悟与神是一窗之隔,悟便要入境,入境才能惟妙准肖、栩栩如生,才能神气活现。
(二)沂蒙根雕之“形”
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审美价值。与一般木雕不同的是,根雕自然天成,取胜于形。根雕创作也是尽可能保留自然之形,一件成功的根雕作品都是作者深厚文化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外化,作者基于形的考虑,对每一部位的取舍都很谨慎,用刀先粗后细,刀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根雕要相形而就,不拘一格,要从“形”出发,匠心独运,要具有形之美、雕之味,可以说,根雕是天然造型和艺术家奇思妙想相结合的产物。
(三)沂蒙根雕之“意”
每一件根雕作品都是通过创作艺人平心静气地对树根多角度观察、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后再定型的,可以说是熔铸了作者思想和灵魂的产物,根雕最大的价值在于不可复制,在于人们只能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优秀的根雕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愉悦我们的身心,优秀的根雕作品也必是对生活的完美诠释,是蕴含着真“意”的艺术语言。
(四)沂蒙根雕之“色”
色彩是事物的属性,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同样,色调美是根雕的固有特性。根雕会根据材质的坚韧程度、干湿程度,因材上色,甚至有的根雕作品直接保持根材的自然色泽,只对一些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色调不统一的部分进行补色,目的就是使根艺作品表面自然色彩统一,完整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根艺的自然美。“神”“形”“意”“色”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让沂蒙根雕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神”主魂灵,“形”为骨架,“意”导气韵,“色”现皮毛,神意从精神层面蕴含创作者或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形色从物态层面直接冲击着创作者或欣赏者的直觉、知觉甚至情感。
三、沂蒙根雕的创作
根雕艺术说到底也可以说是一门“创新”的艺术。“新、奇、变”是其根本的艺术创新形态。“新”就是在创作中既要有创新意识,又能保持一种恒“新”的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对大型的气势磅礴的根雕艺术作品的需求不断高涨,笔者有意识地创新出了一些原来没有尝试过的高达数米的大型根雕,结果很受市场欢迎。“奇”既是创新的观点,又要有依着的本体,体现在作品中就是要有奇妙的造型、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艺术个眭。例如,面对一个繁杂的柿树根,很多创作者会考虑尽可能多地保留树根的枝条,以雕刻较多的题材达到饱满、富丽堂皇的感觉,追求“卖点”。而笔者在创作中大胆采用计白当黑的传统文化创作手法,大刀阔斧地去除一些繁杂的枝条,只根据创作需要保留适当的枝条,并借鉴劈雕的一些技法,使整件作品简约而又不简单,气息自然流畅,画面生趣盎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艺术效果。
艺术创作的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又幸福的。“天人合一,古朴自然”,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笔者毕生的艺术追求和梦想。如何在大自然和人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稍借人力,巧用天工,达成天人合一的目标,可谓任重而又道远。老子曰:“域中有之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作为茫茫宇宙中小小的个体,渺如沙粒,转瞬即逝,实乃小也,而恰恰人类运用无穷的智慧和絢丽的艺术形式,创造了无数伟大的艺术品,与自然共存,与时间不朽,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这是多么伟大的事隋。笔者也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根雕艺术是一个整体,沂蒙根雕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造型,细致入微的布局安排,动感迷人的形态色彩,以自己的神、形、意、色向世人传递着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同时又引导欣赏者顺从根雕的神、形、意、色进入生活情境中,将欣赏者引向妙趣横生的艺术享受之中。相信随着雕琢艺人的匠心独运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根雕这一艺苑里的奇葩将成为创新艺术之路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作者简介]
代夫建,出生于山东临沂费县探沂镇,自幼喜欢树根木头,初中毕业后在南方从事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经过多年的熏陶,开料打磨、打坯修光各种工序谨记于心。2008年回乡创办根雕工作室至今。2016年腾讯临沂新闻专题报道。2017年和2018年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荣获创意设计金奖,2019年获银奖。2018年临沂电视台第一栏目进行报道,同年9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十二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核木雕班进行学习并顺利毕业。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