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娟
[提要] 在国家经济、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职业的社会需求性,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也迫在眉睫。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在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商科人才培养导向基础上,围绕专业的就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和扎实专业技术水平的新商科人才。
关键词:新商科;新金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8B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1月16日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金融业态的服务群体规模庞大。新商业领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日益增加,需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到2020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预计达45万人左右;相较于2015年末的35.07万人,增长近10万人。某招聘平台的数据分析显示,未来5年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占所有行业人才需求的73%。贾佳、王蓉(2017)的研究发现,尽管金融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但需求结构跟过去相比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断渗透和消费升级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具体为前台岗位人员减少而后台科技岗位人员增加、前台柜员规模减少而营销岗位及个人银行岗位员工有所增加。星展银行在2014年就设立了“资讯运营人才储备计划”,用来培养金融资讯管理人才。永丰银行成立了“空中分行”,新增线上理财专线和云端开户业务。国泰人寿设立“客群经营部”,专注客户的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数据。新技术驱动着新商业、新商业吸纳新内涵展现新姿态、孕育新职业,萌发着对新人才的需求,这一连锁反应。新商科、新金融的人才应具备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具备贴近现实、培养兴趣和活学活用的能力。陆妙燕、陈敏红(2018)则指出,这种新的转变也对传统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郭福春、潘锡泉(2016)指出大资管时代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而核心所在就是金融人才培养机制上做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冯莉莉、张博(2018)认为,复合型、专业化和创新思维是金融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在这样“新”的商业背景下,高校建立新商科下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新商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式和组织体系。从国外来看,“商科模式”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其侧重点和人才培养定位更加侧重微观领域,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来看,商学院开设的每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什么任务;二是在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中对专业知识有什么要求。例如强调金融市场实践,或者与微观企业联系密切的投资学、公司金融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成为重要的专业课程。美国是最早开创商科教育模式的国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全球商学院纷纷效仿。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每天上午三节课,每节课80分钟,一般安排一个案例。学生需要事先独自完成案例相关资料的收集,然后在学习小组中集中讨论,第二天再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所以,相比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们需要在课余花大量时间做好预习和课后作业,平均一个案例的学习时间在13~18小时,而每年的学习案例多达400多个,这些案例来自于美国发达的商业经济氛围。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促进了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又支持了金融业发展。
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行业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互联网成为新型商业模式建构的必需品时,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智能为主要载体,以知识驱动、智慧驱动、数据驱动为发展引擎的新商业模式正在崛起,商业、技术和人文愈发深层次融合,新商业文明的主体特征和生态环境日渐鲜明。在这一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本科院校,应适应新商业发展所需的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突出“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特色性”四个内涵特征,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商科特色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之路。
(二)培养目标定位:行业导向、产业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学是传统商科的重要代表,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注重职业能力导向,即培养某一固定方向的专职人才,如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从业人员。目前,传统商科仍旧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新商科是知识、技能的新融合,趋向行业导向,例如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等行业,新商科强调行业的特质并通过职业发展技能来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行业方向。相比之下,新商科模式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新商科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服务传统市场的产业升级、解决新兴市场的供需矛盾。随着产业升级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间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产业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内产品技术融合的增多与加速,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的交叉运用与创新、团队协作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学专业作为财经类本科专业,迎合新商科的职业化、行业化转型契机的教育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确定“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不变化,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企业、学校以及教育服务机构共同搭建三合一的合作平台。通过平台连接共享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来达到共建商科教育生态,助力教育改革的目的。在联合实施教学、联合师资培养、联合课程开发、联合设备投入四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及课程体系的共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以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不断优化金融学专业商科课程体系,凝练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建立“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机制,及时全面反映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需求,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真正适用于、服务于新商业的新人才。
(二)构建“双新+服务+双创”课程体系。新商科与新金融、服务于市场需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落实新商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优化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加大实验课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与亮点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实践学时应占总学时的30%以上。加快以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为核心的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园建设。另外,对新商科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完善以案例库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实践教学成果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深入“一师一企”的校企联合制度。校企合作是新商科的必经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培养,有利于优化金融学专业的师资结构,这也是新商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关键。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使相关金融人才建设迟缓和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新金融业态下的人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校企合作是企业在实践培养环节发挥作用,缓解短期内的人才刚性需求问题。深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一师一企”双导师培养制度,可谓多管齐下,使人才培养效率提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金融企业和高校分别派驻专业人员,设立实习基地导师制。金融企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符合市场所需。对学生而言,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提升了专业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中挂职锻炼,增加实践教学经验。
(四)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搭建一个系统联动的創新创业教育资源圈,有利于解决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多部门参与的有机体。要充分开发校内教育资源,不断开发符合学生学习理念的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资源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文本类资源,更注重微课、三维动画、音视频、图形图像等立体型资源的建设。多样化的校内教育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要推动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积极统筹校内不同院系、科技园、校友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外丰富资源,探索校内外产教融合协调共享机制。这些资源能够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上的提升,为新商科金融行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支撑和解决方案。
[1]冯莉莉,张博.金融科技新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8(7).
[2]陆妙燕,陈敏红.金融智能化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
[3]贾佳,王蓉.我国金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12).
[4]莫媛.金融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金融教育研究,2016(6).
[5]郭福春,潘锡泉.融合与重构:大资管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