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鑫 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 四川攀枝花 617063
攀钢矿业有限公司朱家包包铁矿(简称朱矿)采场已进入中深部开采,随着采矿工作的不断延续,采场整体已形成高达300m的固定帮边坡。东山头位于采场东侧、南帮与北帮边坡交界部位,边坡受深部构造作用、断层错动、节理裂隙发育、软弱夹层的存在以及不同地段岩性差异等的影响,岩体总体质量较差。边坡病害较严重,多处边坡出现裂纹、局部出现滑坡失稳,边坡稳定性形势十分严峻。滑坡导致倮密路红旗坡路段中断,部分截洪沟被破坏,对采场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对滑坡体采取治理措施,十分必要。
2015年8月13日,朱矿采场东山头1360m水平公路、1330m水平水池及截洪沟出现明显的沉降变形并产生裂缝,1225m作业平台上方出现边坡掉块现象,随着沉降变形的增大和裂缝的不断扩展,逐渐演变为1360~1225m边坡滑坡。之后受连续降雨影响,8月21日1420m台阶出现张裂隙并迅速扩张产生垮塌,与1360m下方滑体连通形成朱矿东山头P72~P76勘探线,1420~1225m水平之间的较大规模滑坡。
滑体顶宽约60m、中部最宽约240m,底宽约73m,平均厚度约23m,最大高度195m,面积约4万 m2,滑坡方量约100万m3,主滑方向249°。本次滑坡影响范围约6.9万m2。
根据现场踏勘及工程地质测绘等工作,滑坡成因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⑴该段边坡断层、节理裂隙较发育,遇到利于滑动的底滑面,岩体即可呈成块状分离、滑移;
⑵由该区域出现的Ⅸ矿带上界面为该区域连续性好、延伸最广的软弱结构面,其力学强度非常低,类似断层性质,并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有利于与其他结构面组合形成楔形破坏;
⑶边坡存在两组优势节理,其中一组(170°∠65°)与Ⅸ矿带上界面组合形成楔形体。
⑴ 边坡台阶靠帮使坡脚抗剪断岩体厚度变薄,抗剪断能力减小;
⑵ 边坡在爆破振动作用下,岩体受到反复拉伸、压缩,原有节理、裂隙进一步扩展,同时又产生新的节理、裂隙,使岩体强度降低;
⑶ 滑坡产生前连续数日降雨,雨水沿节理、裂隙入渗,造成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滑坡体重度增大,加剧了滑坡的产生。
滑坡发生后,朱矿立即在滑体范围内1360m 水平设置了4个位移监测点,并采用专业测量仪器定期进行了位移、沉降监测。8月22日由于滑坡变形加剧,监测点被破坏,朱矿重新在1360m 水平设置了4个位移监测点,继续监测滑坡变形。10月30日滑坡变形再次加剧,监测点再次被破坏,朱矿分别又在1420m、1360m水平各设置4个监测点,在1330m水平设置3个监测点,继续监测滑坡变形。
根据2015年8月13日至2016年1月18日之间所有监测点位移、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第一次设置的4个监测点当中仅2、3、4号点的监测数据有效,第二次设置的4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均有效,第三次设置的监测点当中仅5、6、7、9号点监测数据有效。针对有效监测点的统计数据,分别形成了三次监测阶段滑坡体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沉降)-时间关系。
可知,滑体在8月13日至8月21日之间,1360m台阶2号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最大,其中水平位移达775mm、竖向位移(沉降)达到293mm、总位移达828mm。8月13日至8月19之间的变形、沉降较为平缓,8月19日至8月21日变形、沉降逐渐加剧。滑坡体在8月22日至10月4日之间,1360m台阶1号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最大,达到3811mm;2号点的竖向位移(沉降)最大,达到1068mm;1号监测点的总位移最大,达3845mm。8月22日至8月26日之间的变形、沉降较为平缓,8月26日至8月28日之间的变形、沉降最为剧烈,8月28日至10月4日变形、沉降逐渐变缓。滑体在10月30日至2016年1月18日之间,5号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最大,达到3604mm;7号点的竖向位移(沉降)最大,达到1893 mm;5号监测点的总位移最大,达4022mm。10月30日至2016年1月18之间的变形、沉降量持续增大,滑体处于蠕滑阶段。
目前滑体下方1225m台阶坡脚有明显向采场内推移的痕迹,表明滑体处于蠕变状态。滑体对下方采场生产作业人员及设备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影响采场正常生产作业。因此,滑体治理无论是从当前的需要、还是从长远边坡稳定角度都十分必要。
现行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滑坡及临近边坡区域以往设计、研究成果,滑坡后的现状测绘图、现场踏勘等资料。
能确保东山头整体边坡安全、稳定;技术上可行,符合相关技术规程,便于实施;工程量小,投资省;充分利用矿山现有设备、设施;尽可能减小对采场正常生产的影响。
由于该滑坡出现后已严重影响到采场下部的正常生产,因此采用清除全部滑体的方案来进行治理。清理滑体范围长500m,宽300m,滑体清理最高标高1518m,最低标高1225m,最大高差293m,采用自上而下台阶式清理方式。
4.3.1 滑体清理台阶主要参数
⑴阶段高度:15m,靠帮不并段;
⑵阶段坡面角:65°;
⑶安全平台宽度:1360m以上台阶6~8m,1225~1360m台阶6~25m;
⑷终了边坡角:滑体清理部位整体边坡角38~40°,1225m水平以上边坡角42~40°。
4.3.2 滑体清理工程量
滑体清理总量为约231.24万m3,其中清理岩石量172.80万m3,附产矿石量(Fe4)58.44万m3。
4.3.3 边坡稳定性计算
a计算方法选取
采用摩根斯坦-普莱斯法和余推力法。
b计算工况确定
计算中考虑了自重、地下水、爆破、地震的影响。
工况1:自重+地下水;
工况2:自重+地下水+爆破;
工况3:自重+地下水+地震。
c许用安全系数确定
根据《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1016-2014)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许用安全系数工况1取K=1.20,工况2取K=1.18,工况3取K=1.15。
d稳定性计算结果
由计算结果可知滑体清理后各剖面边坡在3种工况条件下均处于稳定状态,即滑体清理后边坡稳定。
(1)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尤其是多期的岩浆活动,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在岩浆活动期间,由于地应力的挤压作用,次级结构面以及派生节理十分发育,岩体变得非常破碎;
(2)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断层及软弱结构面(Ⅸ矿带上界面),易与岩体的节理裂隙连通,在自重和外力(爆破振动)的作用下,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滑面,边坡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
(3)滑坡治理要治早、治本,一次治理,不留后患;清坡减载是滑坡治理的有效措施,而地表及地下排水是改善滑坡地质环境和治理滑坡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