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蜗居”到“适居”华丽转身

2019-01-31 13:59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蜗居棚户区城镇居民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近一半城镇居民无房可住。而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套户比高达1.13。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筒子楼、石库门到家属院、住宅区,从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市场经济的商品房时代,中国住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需注意的是,在我国住房环境发生完全改变后,我国住房体系也将面临着第二次“改革”。

房改:从“蜗居”到“适居”

杨清家住太原,在她出生后的20余年里,她一直同父母、祖父母生活在一个40余平方米的房子。“我们家那个时候已经算条件很好的,由于母亲和祖父是在同一家单位就职,所以单位给两家人共同分这套一间半的房子。”

2014年,24岁的杨清体验到人生中第一次搬家。全家五口人搬入了近150平方米的商品房。“我不仅有了自己的房间,家里还有了书房、客厅与餐厅。”

杨清应该算是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缩影。的确,1998年房改之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多为公房等福利性质由所属单位或机构分配房产,一条长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或是上海石库门类型上下三层共用厨房等公用设施是当时较为典型的居住环境,这种房屋面积小,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降低了居住环境与居住品质。

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杨慎此前的调研数据显示,从1956年到1986年30年间,全国城市仅盖了7亿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万套,平均每年47万套。“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住房面积仅2至4平方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40年间,城乡居民住房状况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1978年城镇住房仅人均6.7平方米,2018年将超过38平方米。农村住房更是经历土坯、砖瓦、平顶、楼房变化,从1978年的8.1平方米,2016年达到人均45.8平方米。中国房地产业从零出发,到2018年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6.5%以上,住房相关经济占到国民经济的20%,房地产投资占GDP的13%以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我国住房已从全民蜗居时代到基本适居时代。”恒大集团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表示,我国城镇住房套均面积从约45平方米增至89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从筒子楼住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住房事业取得巨大进步,这主要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的住房制度改革。

棚改:10年1亿多住房困难群众“出棚进楼”

2013年,矿工任勇拿到了80多平方米的新居钥匙。46岁的他出生在矿上父亲建造的一间10平方米土窑里,上世纪90年代一场大雨土窑坍塌了,他又建起了40平方米的砖房。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栋梁说,山西是我国典型的煤炭能源地区,因为国有工矿企业较多,当时因矿设市、因厂设区,大多数企业建厂时都是先生产后生活,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居住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脏乱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条件难以保障,甚至大多存在严重的地质和火灾隐患。

2005年,辽宁省率先启动矿区和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计划,标志着我国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启动。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猜你喜欢
蜗居棚户区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周末蜗居
棚户区改造被设限
阳光照进棚户区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不要蜗居我们的蜗居
蜗居
北京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分析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