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对比阅读为例

2019-01-31 20:38燕淑梅
职业技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钗头凤唐婉陆游

燕淑梅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0 引言

2016 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指导原则,以“立德育人”为手段,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培育符合新时代需求人才”为目的。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十八个细化指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学科,就有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同时,还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1]

古诗词具有音律和谐、意境优美的特点,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 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运用和现代汉语运用情况有不同;语言高度凝练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情、探究诗韵、体味诗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当代学生不可忽视的一个学习重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探究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发展和夯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自身人文底蕴,做一个“有根”“有内涵”“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文以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对比阅读进行探究。

1 透析意象内涵,创设情境,体悟诗情

对比阅读两首《钗头凤》,学生能整体感知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但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需要对两首词中的具体意象进行透析。比如在陆游的《钗头凤》中“手”“酒”“柳”“东风”“锦书”等,唐婉的《钗头凤》中的“雨”“黄昏”“花”“晓风”“斜栏”“角声”“咽泪装欢”等。当然,在所有的意象中,要有重点突出的意象。比如,陆游《钗头凤》中如果能把“东风”这个意象、唐婉《钗头凤》中“咽泪装欢”这个意象分析透彻的话,那么这两首词的深层理解就能迎刃而解。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东风”即春风,代表着生机勃勃,在它的吹拂下,自然界春意盎然。然而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它又代表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伤感,往往是诗人用乐景来衬哀情时常用的意象。在《钗头凤》中“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东风”所指内涵自然是指后者,爱人不再,给人送暖的春风也变得无情,分外寒冷。当然,也有人指是代指陆游的母亲,这个地方可以不深究,因为对于一个为了孝道可以放弃自己最心爱的妻子的陆游来说,在此作中用“东风”来讽喻自己的母亲似乎不太可能。同样深层理解“咽泪装欢”这一意象,也是解读唐婉《钗头凤》中的关键。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现在“人成各”;“今非昨”物是人非,在“角声寒,夜阑珊”之时,想到以前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各种酸楚涌上心头,但现在两人都各自成立了家庭,丈夫赵士程对自己又百般呵护,再去想陆游,便是对现任丈夫的背叛,所以“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怎一个苦字了的,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陆游,或是唐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样来体悟诗情。

2 诵读引领,涵咏文本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文章要反复诵读,涵咏文本,才能得其妙处。教师讲课的时候,要有感情诵读,可以配乐,可以让学生合上书本,用心感悟词作所反映出来的辛酸感受。学生个读,集体朗读要带感情朗读,还可以跨越时空,走进沈园,让陆游和唐婉面对面对话式诵读。在教授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学生互动式朗诵。教师扮演陆游,学生扮演唐婉,教师读陆游《钗头凤》中的一句话,学生对应地读唐婉《钗头凤》中的一句话,这样老师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情绪,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特别是将“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和“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对比诵读,将“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和“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对比诵读,字字泣血!

3 立足文本,融会贯通,践行大语文教学

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延伸,让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通过透析意象,反复诵读,涵咏文本,学生对词作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让学生思考,与这两首词有类似情感抒发的诗词。教师不可将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一时想不起来,教师可以给出大概范围,比如从33岁到87岁,陆游多次重游沈园,写了《沈园》《沈园二首》《春咏四首》等代表作。

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和《钗头凤》对比阅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何尝不是唐婉去世后,陆游凄楚心境的写照。让学生利用课后找纳兰容若和仓央加措的诗词读读。“人生只若初相见,何事悲风秋画扇””“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试用这些诗词解读《钗头凤》,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学生学过陆游的《示儿》《十月四日风雨大作》,学生所了解的是一个投身抗战,日夜思念报国的陆游,《钗头凤》让人看到他儿女情长的一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陆游诗词”学习专题,拓展学生的视野,践行大语文教学。

4 走进去、走出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层层铺设,学生基本能进入情境,感悟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具体的文本知识,它还是除德育课之外,担负学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课程。新时代,如何对待这种凄美的爱情需要我们探讨。有学生说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如果在当代,婚姻自由便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也有学生说陆游把《钗头凤》题在沈园,这会让很多人看到,在宋朝那个礼教盛行的时代,恰恰逼死了唐婉。学生可以自抒己见,但教师要有“三观”的把控和引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的确是时代的悲剧,但他们两人发乎情止乎礼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似乎不容易说清楚哪部分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哪部分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哪部分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哪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但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是有规律可循,具体如下:

4.1 反复诵读,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

“古诗的字音强调合辙押韵,以诵读方式学习古诗,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2]。学生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语意,读出感情基调;详读,读出诗的内蕴;美读,自然声情并茂。对古诗词反复诵读,是领悟诗意、体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情的重要基础, 通过反复诵读诗词,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平仄,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4.2 创设情境,激发灵性,与诗人共情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古代文化,与诗人共情,让古典诗词融入学生的“血液”中,激发学生聪慧的灵性。一方面,由于古诗词都是可以用来唱的,所以可以选一些符合古诗词意境的歌曲在课前、课中播放,为学生创设情境。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钗头凤》《一剪梅·月满西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图画增强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通过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或欢快活泼,或凄苦哀婉的意境,诗中有画。我们还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到古代,设想自己是古诗词中的某个角色,自己将会有何为,有何感。把自己设想成写作《钗头凤》时的陆游和唐婉,面对一份唯美而凉薄的爱情会怎样?从而与诗人产生共情。

4.3 文本知识与思维方法并举,深度与广度融合

课本中所给的文本仅仅是一个供学生学习的例子,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提升学科和自身的核心素养,使自己成为新时代人才。要以文本为范本,教授学生思维的方法。例如,通过多年古诗词的学习积累,学生看到古诗词,立刻就知道探究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要抒发怎样的深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赏析——体悟法。也只有在一定深度的理解之上,通过多年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广度上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与广度。我们教师不妨采取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来提升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中职语文教材的每个学期都有诗词单元教学,如果仅就诗词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打破教材原有的编制,将相近题材或相近风格的诗词进行归类并增添课外篇章后整合成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可以将《诗经·静女》《诗经·氓》《孔雀东南飞》《钗头凤》《我愿意是激流》《致橡树》等融合成一个“爱情诗歌”专题;将苏轼、柳永的词等按诗人设置专题,;也可以以诗词流派来设置专题,如“婉约词专题”“豪放词专题”“山水田园诗专题”。设置专题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大量诗作及相关材料的阅读,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诗人或作品的独到观点和看法,形成文章或者研究报告,从而实现思维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升华。

4.4 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璀璨的明珠,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军事、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读陆游的诗,感怀诗人所处时代的民生多艰,更加感恩现今幸福生活;读陆游、辛弃疾的词,胸中充盈着满腔的爱国报国情怀;读苏轼的词,学其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洒脱,这些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继承。即使不牵涉国家民族大义的古诗词,即便是有关爱情的古诗词,我们同样有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责任。比如,在教授“爱情诗歌”专题时,学生对《诗经·静女》中两情相悦的爱情是向往的,但在古代大胆如静女的女子,如果盲目相信爱情的话,有可能就导致《诗经·氓》中女子的下场。《孔雀东南飞》和《钗头凤》中的爱情在外力的作用下真的能“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吗?在古代并非如此。那么在当代,在国外呢?《我愿意是激流》中无私奉献的爱情是否完全可取?《致橡树》中给出了回答。一个爱情诗歌专题对学生爱情观有可能是一生的影响。

2013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工作中的“四个讲清楚”问题,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既是语文教学的本义,也是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们要特别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非“掘墓人”。通过对古诗词的教与学,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弘扬的效果和目的,理应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意。

5 结语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弘扬的效果和目的之所在。

猜你喜欢
钗头凤唐婉陆游
读唐婉《钗头凤》(世情薄)词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钗头凤
名人吃喝那些事儿
除夜雪
钗头凤
初夏绝句
如今说来都是错
——叹陆游与唐婉
陆游咏
三个人的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