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提升,提出更高对教育的要求,且迫切需国民教育提供个性、终身化的学习需求及服务。基于此,传统学校班级授课制、教育的学年制,逐渐凸显出和个性化选择性学习间的矛盾。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进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需进一步深化实行弹性学制及学分制的核心,积极展开改革创新。
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出现于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中,修满学分之后学生提前发放毕业证书,跨专业辅修第二专业发放毕业证书,网上注册、按学分收费,以及延期毕业手续办理等问题,但是并不是一所学校就会解决,可能需政府出台有关政策。且学分制及弹性制的推行,因政策不到位而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尽管各高职院校修改了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分制及弹性学制进行,但是却有很少的专业及公共选修课开设学时及门数,难以达到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是因为教师及教学场地,以及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所造成。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当前并未在教学行动上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没有树立起来,难以满足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要求。且在学制模式上,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整齐划一,多以学年制为主,忽略人的素质、个体差异、能力,依据一个模式进行培养。
处理好选课后资源配置中、实施、选课三个环节极为关键,且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每学期通常均会有数千名学生依据自我意愿选课,但是经常会因资源的限制性而出现改选、退选的现象,造成有过大选课工作量的产生。因学生容易发生碰课现象,同时会跨专业选课,价值有较多的选修科目,因此教学调度较困难,秩序难以控制。
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并未实现对其核心的全面完善及修订,也就是说较多院校依旧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文件,也未真正执行及落实。在课程导选、跨校选课、专业方向选择、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中,实践性教学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同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用于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意义重大,且相较于课堂理论教学,其作用和功能难以被替代。除此之外,其在培养能够从事建筑行业管理、施工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具有实践及理论较强职业能力,双重优势上,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意义重大。另外,试验、参观、见习、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内容包含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掌握技能,并致力于对整体素质的提升。更关键的是能够实现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假设一个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经过设计工作训练,则其将不懂事是怎样实施的具体设计。同时,一个没有施工现场经历、接触过生产实际,未激光施工工艺操作训练的建筑工程毕业生,难以学会怎样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组织,面对可能出现于其中的问题将变得无从下手。所以,针对于某些岗位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实践教学作用处于理论之上。事实上,早期工程技术教育为一种实践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师徒关系建立起来的,均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技能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基于此,通过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而得出丰富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使系统性实现对教师及学生的束缚,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
需依据弹性学分制的要求,保障其可规范有效化运行,各试点及专业实现对专业人才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按照学校要求,初步建立起弹性学分制有特色的具体操作模式和理论框架,明确职业能力分析、培养体系设计、职业生涯路径等,保证弹性学分制的规范化运行,以及有章可循。课程体系经公共、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组成,其中不高于6︰4是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例。为了满足不同领域、专业的需求,公共必修课实施分类教学,便于培养有更强针对性的专业型人才。因学生上课流动性大,对学分制体系下选修科目较多,教学秩序难以把握。我院通过升级教学管理平台,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上课场地介绍、二次补选、课程资源介绍、主讲教师信息、信息发布等问题,提升教学管理效率,使学分制信息化。选课中会出现学生课程冲突仅仅选择某一时段课程,或盲目跟风,造成一些教师因课程不满而无法开课的现象,对学生自身不利,且浪费了教师资源,所以二次选课能够掌握有关秩序,避免教师资源浪费的情况。网上点名功能的增加,有效保障了选修课教学秩序有效运行,同时便于系部及班主任掌控实时信息,解决教学调度难问题,通过平台及时获得调课信息。
在全面实行学分制中,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前提。相较于学年制,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根本性变革,同时是教学计量及形式方面的改变。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各级教学需将此次变革放在关键位置,同时充分认识推行学分制的关键意义。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在试行学分制中,需各级管理人及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给予足够的行动及思想上的支持和谅解,不断摸索、改进从而逐渐完善。
新建院校学生选修课学分占比,经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规定不得低于40%,表明需重新在现有有限教育资源情况下积极配置,“互联网+”可发挥出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及作用,同时胜任教育教学变革需求。基于培养学生岗位迁移及职业核心能力,开设的中华文化和自然、科学、科技,历史传承及经济管理,自我认知及人生发展,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等课程,但是我院有限教师资源显著难以满足,且涉及面较为广泛。所以我院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获得学分,引进超星尔雅大学堂,更全面的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要求。在互联网上学生在学习地点、时间有充分自主支配权,同时可有足够课程选择空间。结合专家讲座的教学手段,以网络为主,获得最新的政策及形势信息,正是其教学模式优势体现。
学院制定出选课指南,用于防止学生盲目选课,同时提供一定方向。在新生选课之前,各教研室需积极开展有关讲座,为学生掌握选课及学分制度提供有效保障。各班主任及专业教师为学社工职业生涯做规划,且以自身专业认知为基础,适当引导学生选课,均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难就业、盲目从众的现象,为学分制有效实施提供保证,同时端正了学生对其充分认识。人们将逐渐在今后的学分制推广中,凸显出侄儿导师制,从而便于学生在选择课程积极学习方式上的科学、有效性,将有3~4名职业导师被配备在每个班级中,适应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学分制鼓励学生自我创新,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开展科技小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特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是一项实行学分制的关键工作。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通过整合课程,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实践及能力的培养,降低某些课程的理论难度,突出职业技能形成,改革考试方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真实且全面的反映学生教学效果及学习质量。
学年制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程度的差异性,学分制旨在创建有弹性的学习时空,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愿,为学生提供灵活选择的可能性。它的实施允许学生分阶段、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按照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目标,使学生具有院系、专业间选修课程的可能性。
实行学分制标志着遏止个性、创造性,刻板划一的传统教育模式的终结,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素质教育的关键。改革中需人们不断摸索前进,且必定会遇到困难及挫折,我院实施学分制改革中获得成效。土建专业的学生可直接被录用做BI M等软件技术人员,同时被施工单位录为有关人员。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和主动性,拓宽学习空间,便于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