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望、闻、问、切”的使用

2019-01-31 22:33缪月姣
中学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困生同学语文

缪月姣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他在给人治病时候用四种方法“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如果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来,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望”中用情,关注学困生

望,中医上是看气色,我们教学中可理解为看表情。教师上课,不能只顾自己,讲完为算;也不能只顾优等生,单为了培养几个“尖子”。要随时关注全班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让他们真的听懂、学会,力争取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堂常常是优等生的天下,他们活泼、好问、讨论积极、发言踊跃,是老师的最爱。而一些学困生,常常腼腆、内向、自卑,不懂的就埋在心里。但问题却常常不自觉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有的眉宇之间充满着困惑;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消极应对、手托下巴,昏昏欲睡。这些迹象一出现,就表明他们没有听懂,起码是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还没有吃透。作为教师,这时候可稍作停顿、适当地抽出时间及时地了解学困生不懂的环节,探究其原因,就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比如,一次我讲完何其芳的诗《秋天》第一节内容后问大家:“都懂了吗,有没有还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听懂了文章内容,不需要教师再讲解了。但这时我发现坐在第四排窗下的一个学生低着头一言不发。于是我布置了两道思考题后,便走到何进跟前问:“听懂了吗?”“不大懂。”“哪个地方不懂呢?”“‘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是什么意思?”我于是有针对性地为他解释到:“人吃饱了为饱食,镰刀饱食了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拟人手法,意思是割了很多稻子。稻子割得多,不就是丰收了吗?——”经过我的启发诱导、细心讲解,笑容终于又回到了学生的脸上。

二、“闻”中用心,注重反思

闻即是听声音。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作为引导者,我时常走进学生心中,倾吐学生的心声,对学情的有效把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例如通过学生了解教学进度是否合适,教法选择是否恰当,课堂结构是否合理,作业分量是否科学,作业批改是否公平。我们要鼓励同学们多说常说,说得毫无顾忌,人人成为不设防的城池。这样我们才会发现问题,出重拳、下猛药、取得长足的进步。

正因为“闻”很重要,所以每接一个新班,我都先把学生集中起来开一个主题班会,主要讨论这么几个问题:1.你以前最难忘的语文老师是谁?请介绍一下他的情况。2.说一下你难忘的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小故事。3.你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起码应做到哪些?4.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忌讳的是什么?这样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语文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当然,有些学生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特别是有时对老师指名道姓,言语刻薄,甚至不经意间还会让我们听见。这时我们作教师的一定要沉得住气,要有海纳百川的心胸,要坐下来冷静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比如有一次我刚走到寝室门口忽听到两个学生在谈论我:“课讲得这么差,和郝老师相比差远了(注:郝老师是他们的前一位语文老师)。既找不到重点,也无法作笔记。”为避免尴尬,我立即退了回来。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好久都透不过气来,总觉得很委屈。后来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决定还是先倾听、接受批评,再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例如,我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课堂小结和板书设计,力争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课堂上和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渐渐地我发现那两个学生到我办公室问题目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他们脸上的微笑也多了起来。

三、“问”中有法,养成习惯

问,中医上是问病情,而语文教学中即是探究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学生问,激励学生不懂的问题就问,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大进。”课堂上如果问声不断,师生互动频繁,便是教学的成功;如果启而不发、诱而不动、一潭死水,则是教学的失败。我们作教师的就是要努力使课堂变成问的海洋。

比如教《伤仲永》时,一名学生说:“王安石没有谈方仲永的学习过程,一开始就说:‘未尝识书具,忽涕求之’,这是把他当着神童来写。我认为这是败笔。”我一听精神为之一振,立即进行表扬:“你真了不起,敢于怀疑大作家的作品,有独到见解!”再比如教《塞翁失马》时,一学生说:“陈老师,我觉得这则寓言不好。人生要潇洒,当喜则喜,当哭则哭;不能老是背着包袱走路,一味谨小慎微。那样的话,人生岂不太累!”我撇开课文主旨不谈,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为你点个赞。”在我的鼓励下,这两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问题不断,进步很快。

一种方式是教师问。向学生问、向同行问、向专家问。问中求索,有助于形成浓烈的教研之风,加强自身修养。比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就进行了尝试,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向老教师请教。他为我指出了三点:“第一,民主推选与老师物色相结合,选中的学生定能胜任该角色。第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揣摩,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协调一致,表情与动作的完美配合。第三,朗读前教师要耐心辅导,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教师要当好导演。”名师指点后,我再进行《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唐雎不辱使命》的分角色朗读时,感觉非常顺利。

四、“切”中用智,学会引导

切,中医上称之为“拿脉”,语文教学中可理解为切中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辅导,促其进步。比如,有一年我刚接手的七年级(1)班,有几位同学写字龙飞凤舞,自以为潇洒。我于是为同学们举办了“字与门面、成功”的系列座谈会。首先讲一些名家的故事。例如讲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和助手们编写《资治通鉴》前后用了19年,是用他们的生命写成的著作。著作的部分草稿堆在两间房屋里,有人曾经翻看草稿,字写得认认真真,没有一个字写得潦草。这种治学的精神,名垂史册。其次,请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写字优秀的学生回母校谈写一手漂亮字的收获,以及写不规范字给考生带来的损失。第三,谈不规范字在生活中的危害。我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草字先生”们逐步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渐渐地变得作业整洁、字体工整,后来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再如有的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笔。学生的作文要么三言两语几句话,要么抄一篇作文应付差事。为了医治这种“疾病”,我开了一剂“情景教学法”的良方,使学生一见作文便感到正中我意。例如去年寒假过后的第一次作文课,我避而不谈作文之事,而是娓娓动听地谈起午夜文化大餐、春节期间的精彩电视,走亲访友的饮食文化。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绚丽多彩的节日生活。注意力转移了,学生恐惧心理慢慢消失。我接着循循善诱,问同学:“哪位同学还有更加有趣的事情与大家分享?”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起来非常积极。看到学生情绪高涨,都有表达的欲望,我便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把说的趣事写成文字,自己拟题,学生也很开心,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也具有真情实感。这样的引导也是充满着教育的智慧。

“望、闻、问、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使用时切忌把学生看成被动的“病人”,自己是救死扶伤的“大夫”。我们要领会其精髓,关心爱护学生,掌握学生心理,育爱无痕。师生在理解的平台上合作、探究、解疑,共同进步。我想只要用心浇灌,那就一定会收到润物无声、静待花开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学困生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