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9-01-31 19:11
中学语文 2019年24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课题读书

刘 军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最多的学生是最棒的、最富有潜力的学生,有了学生的质疑,才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的“敢问”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灌溉式的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

我认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创设质疑的氛围,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教师要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长短、对错,教师都要热诚、真诚地注意倾听,使学生在老师充分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得到鼓励和激励,让学生敢于发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学习一篇文章,从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学质疑,先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自己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让他们细细地读上几遍,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二、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1.从课题的题眼上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课题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心声》这篇小说,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这心声到底是谁的心声?“心声”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学生理解了课题,从而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谓是“提领而顿,百衣顺”。

2.从课文的中心词句入手

中心词句往往是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句点明了文章中心意思,引导学生在质疑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苏州园林》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公输》一课,一个学生提到:“墨子是怎样成功地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了墨子不辞劳苦、机智勇敢、坚持正义、反对侵略、善于辩论的形象,也体会到本文通过写墨子成功劝阻楚王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和反对侵略的精神的中心思想了。

4.从课后的主要问题处入手

课后问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依据,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抓住课后主要问题质疑,可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如:《犟龟》一文,可以抓住课后第一题质疑: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如何评价这种“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不难概括出文中的“犟”指的是小乌龟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和阻碍都不改变初衷的一往无前的精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中心起了积极的作用。

5.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矛盾处质疑,从而把课文理解得更深,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他们激情迸发,激发探究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小巷深处》一课中,女儿小莉开始沉默,开始厌恶她那个贫穷的家了,不再愿意与母亲结伴而走了,那时候母亲的内心是“深深的落寞”的,但是当有人问起养女时,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养母对养女无私而伟大的爱。

6.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小溪流的歌》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不同的劝阻者劝阻小溪流要它停下来歇息,小溪流它总是说:“……不行!不能停留!”这里的感叹号起什么作用呢?

7.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心声》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反映校园的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理描写非常的细腻。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书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书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入而读书过了头的懊恼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总之,鼓励学生“敢问路在何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课题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