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反思

2019-01-31 18:23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课程思政的缘起

课程思政的理念和通识教育一脉相承。其源起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即指为扩展心智而非单纯作为职业或技术训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集道德、智慧、健康、美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

自古希腊至19世纪末,博雅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的课程实践、教育制度与文化理念。19世纪初“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它与传统的博雅教育一脉相承,以注重学生的人文熏陶,凸显人格的完善与修养的提高为主要特征。其目标是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即“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1.改变大学教育的封闭状态及单向度

一方面,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更新,社会呼唤多种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使得大学教育把目标指向实用知识领域,注重内容的获取与掌握,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即“专家易得,通才难求”。

另一方面,立足于学生心智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实现的通识教育也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大学里蓬勃发展,使得古老的博雅教育芳华永驻。

习主席本人就非常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博览群书,广有涉猎。2013年3月23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一口气列举了11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引经据典”是习近平讲话的重要特点。经史典集如《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均有涉猎。其引用过的名句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关怀大学生日益令人担忧的精神状态

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性要求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的人文关怀受到忽略和漠视。大学生跳楼事件、出走事件、暴力事件、宿舍投毒事件、博士生自杀事件等已经向我们的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大学课程中思政课程的缺乏也使得学生在情感危机、生存危机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提出可谓顺势而生。其目的即通过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课程教学的融合,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念的思考、人生问题的探寻以及心灵情操的滋养,是“唯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折中与融合,是从教师层面对教书育人理念的践行。

医学是人文当中最科学,科学当中人文的一门专业。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人。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频发生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思政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价值中立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课例1:中国文学中的思政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其中的许多警句至今仍然闪烁着关辉,如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

再如,《劝世文》:“天不可欺”“地不可亵”“君不可罔”“亲不可逆”“师不可慢”“弟不可虚”“子不可纵”“女不可跋”……

古代文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文学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思想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责任感和共情心理,等等。

课例2:汉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在汉语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之美。如汉语中的对联就是对称美和平衡美的典型代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有些拆字的对联更是妙不可言:

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

课例3:中医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中医具有独特的语言美和思想美。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的术语像中医药语言那样富有文学性与人文性。《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在叙述和阐发理论时,长短错落的散文句子中,融合进韵律和谐的韵文,在遣词造句中有如文学作品节律美的追求。如《灵枢·终始》中“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传之后也,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秧。”在《素问》《灵枢》诸篇中,大多可找到压韵的句子或段落,正如《诗纪匡谬》说:“《素问》一书,通篇有韵。”使得文章像振动的玉器那样玲玲作响,像成串的珍珠那样惹人喜爱。同时结构平稳,给人们以均衡的形式美感。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中,排比句式比比皆是,它行文齐整,气势跌宕,音节铿锵,表达出强烈的音节美,使得文章思想明快清晰,读来琅琅上口,生动形象,能收到节奏和谐美的视听效果。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采用正对;“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采用反对;“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采用了串对等修辞手法。此外,中医词汇还具有节律美、简洁美、通俗美和含蓄美的特点:辞简、文约、言炼。

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中医突出“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些理念在国际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仅仅将之作为一门专业,还应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去发掘其专业背后的深层魅力。

三、思政与教学管理的结合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们可以渗透中华文化的内涵,以隽永的句子、诗词鞭策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性情得到陶冶、价值观念得到引导。如笔者作为班主任,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时送给学生一个故事,两幅对联和三点期望。两幅对联是: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三点期望: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班会上的教师阶段性总结,也可以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比如笔者对几个学生近期的表现提出表扬时,用到以下颁奖词: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

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

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在“中国风传统语言文化知识竞赛”中,一位老师在总结发言时引用了冰心的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在学生入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时,一位教师引用了孟子的话表达对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之情:“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结语

教师是教育中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任何教育理念、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体认、参与和践行。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精湛的文化素养。因此,要首先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学习的理念,经常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学大奖赛、教育讲座等教学活动营造学习的氛围,让老师们在活动中进行切磋、交流。

学校首先应该是“学习共同体”,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地方。希望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浩瀚的海洋中,从中发现人生意义,知道人之为人内在的价值观念,带领学生去阅读、去求知、去思考、去理解世界、去审美、去创造、去爱、去找回精神的家园。

课程思政的理念即基于此,这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有渊深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而且“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

课程思政的受益者也远非学生,也有教师、学校和社会,它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局限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而是会影响整整一代人,强壮一个民族,兴盛一个国家。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