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里市第五中学)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调查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强烈的怀疑感,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发展。提问不仅反映了学生思维质量的活动和深度,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在学习中,学生有问题,但不敢提问,主要原因是学生有自卑情结和惰性。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使他们有信心继续提问。在课堂上,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往往较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学生的问题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也应该仔细地听和评估。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问,鼓励学生在讨论的基调上相互合作,培养学生敢于思考、说话和提问的精神。“互教”,在引导学生质疑和解决疑惑的同时,学生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新的想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自己的探索中也在不断改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具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可以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增强,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
1.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对“问”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的引入:(1)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2)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如辩论竞赛、历史故事板、历史习语、历史剧等,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3)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历史知识更加新鲜,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此外,还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在旅行中学习历史,在生活中学习等,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激发和保持学生对“问”的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对成功感到高兴”。例如,在七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古人”中,学生可以被要求设计问题。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人来自猴子吗?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们国家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吃什么?他们住在哪里?学生被放在“发现者”和“探测器”中。在探索者的位置上,鼓励不断的发现和进步。
1.上课前提问。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学”产生怀疑,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提问。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合作、交流和讨论贯穿于提问和理解的全过程。
3.课堂结束时提问。在课后,中小学生往往有一种倦怠感。他们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质疑教材和教师的内容。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而且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4.课外提问。当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提问时,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严肃的建议,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
对方法的教学,作用要远胜于对知识的教学。掌握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提问,教师应在教学中教授提问方法,因此针对历史学科,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
1.在教科书中,题型、题型往往是文本和段落的中心,起到“点缀”的作用,掌握主题、标准题,往往能发挥整体效果。
2.让学生在比较中质疑。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例如,通过对元秦隋朝地形图的比较,在谈到“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产业”时,学生们常常提出,中国最辽阔的朝代是什么?元代和秦朝的行政体制是什么?元代河南管辖的是哪个行政区,等等,自然会画出这样的图景。认为元代扩大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产业。
3.让学生在假设中质疑。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逆向思考,大胆猜测,这样也能达到更好的提问效果。例如,忽必烈改革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没有忽必烈改革,后果会是什么?”自然理解了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
4.让学生在矛盾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设置矛盾,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点提出问题。为了培养怀疑的深度。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分组和分工,由于国内初中学生并不适应这种方式,没有分组工作的经验,因此这一部分通常安排到课堂上完成,可以采取学生自行组队和教师编组两种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可以引入很多有趣的因素,如抽签、选秀,目的在于避免学生拉帮结派,孤立部分同学,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相当,便于形成互超互赶的局面。在分工之后,由学生自行提出一部分感兴趣的课题,如“林则徐为何要硝烟”“卫青、霍去病谁的成就更大”“清朝最大的错误”“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等等,在学生提出了感兴趣的点之后,这些知识点并不由教师进行讲解,教师利用自身的学术能力对课题进行加工,保证课题的难度在学生研究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有内容、任务轻、无现成答案。此外,也可以对于问题采取对立分组,让学生各自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答案,这样有一定的对抗性,学生也就更有研究的兴趣。在分组和课题制定之后,教师进行时间安排,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可以指定为一个月、一个学期均可,在时间周期内,安排定期研究阶段性指导,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最后在规定的时间,用一定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目前效果较好的成果展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进行PPT讲解,时间可以定为10分钟,让学生利用图画和文字讲解的方式,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讲解,一堂课上可以容纳2~3个小组的讲解,在讲解后,让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同时进行提问和一部分问题的解答。另外一种方式是辩论会,辩论的形式很适合对抗性的课题成果展示,分为观点展示、互相提问、教师和学生提问、总结几个环节,通过对抗的方式让学生更充分的准备材料,同时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也引导学生在提问前思考,大胆地看到怀疑和寻求差异,敢于怀疑教科书,解决老师的问题,质疑权威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