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成大方 气韵生动
——李耀辉老师《交叉小径的花园》教学观评

2019-01-31 08:49陈淮高
中学语文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博尔赫斯迷宫李老师

施 军 陈淮高

2018年11月初,来自苏州市木渎中学的李耀辉老师在江苏省“师陶杯”颁奖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名为《交叉小径的花园》的示范课。李老师在精心备课,严密预设的基础上,积极贯彻任务群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她既重视文本细读,又关注课堂生成,凭借其鲜明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和幽默风趣的教态,有效地完成了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解读,凸显了长文短教的教学智慧,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啧啧称赞。

一、注重长文短教

大胆截选、精准选点。《交叉小径的花园》这篇课文,取用的是侦探小说的框架,情节错综复杂,人物身份混乱纷繁,主题艰涩隐晦。如何在整整十页的文本中寻觅一个最佳的教点非常考验授课老师的智慧。李老师独具慧眼,选取“迷宫”为突破口,通过“走入迷宫”“走出迷宫”和“能否真正走出迷宫”为三大教学板块,启发学生根据文本推敲迷宫的几重内涵,分析小说的“人际迷宫、叙事迷宫、宇宙迷宫、内心迷宫、文学迷宫”。课堂架构不仅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而且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李老师没有拘泥于课文的枝枝叶叶,而是勇敢取舍,力抓节点,课堂层次感鲜明,凸显了教学构思的精致得法。从课堂学生的反响来看,本节课虽然控点不多,但处处掐中了文章解读的命脉,把文本的核心价值准确地提取出来了,学生也在“导游”帮助下,领略到小说最有价值的风景。

教学中,李老师紧紧围绕以下三个目标开展教学:一是梳理侦探小说的情节,把握故事的架构形式;二是利用任务群来深入阅读小说把握迷宫的内涵;三是以“迷宫”为突破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说主题的哲理性。这三个教学目标,分别立足于故事情节、情节架构、学习方式和小说主题。目标设计简洁,直接关涉文本主体和学习方式,尊重了小说课首先是阅读课的理念,没有花花哨哨的旁逸斜出,没有人为的拔高扩展学习内容,是一节清爽干净的短教课。

二、预设精心严密

精彩的课堂往往来源于教师匠心独运式的精心布局,特别是到陌生环境借班上课,更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尽可能考虑到新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在巧妙应对之余顺势诱导,朝自己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浑成得当的教学架构、舒缓有致的节奏布控和浅入深出的目标设定,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她的课堂通过“检查预习作业”的环节,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以“探索小说的多重迷宫”为课堂发力点,剖析小说家独特的叙述方式;以解读作家博尔赫斯灿烂的笑容为课堂收束,进一步深入挖掘小说蕴含哲学道理,把课堂精彩留给无限的可能性。课后,李老师自己也坦言:“只有课前教师充分的备课,闻道在先,才能深入到文本的内核,才能从宏观上驾驭文本和课堂,否则在课堂上闲庭信步只能沦为空谈”。

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预习作业,她课前一共布置了四个思考题,分别是: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间谍案。2.理清“我”、阿尔贝、马登、俞琛的人物身份及关系。3.初读小说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4.你认为小说中的迷宫有几层,各是什么?这四个预习作业相互关联,逐层推进,既有效地敦促了学生阅读小说了解情节,知晓人物关系,又指引学生面向小说的内核,思考“迷宫”的多重内涵。这四个作业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行为的有效启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在同学们理解了博尔赫斯揭示了人生选择的局限性以及突破此局限做出了种种努力,又将学生的思维推进一层。她追问道: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像迷宫。人生就像座迷宫,我们都在迷宫中苦苦寻觅出口。能否真正地走出迷宫?学生结合文本反复思索后,回答不能,依据是设计迷宫和走进迷宫的人都难逃一死。人物命运的安排都带有隐喻的特点,人类虽然被赋予了选择走出迷宫的权利,但所有的选择都面临着死亡的命运。俞琛不管将左轮手枪指向何人,都无法避开死亡。博尔赫斯告诉读者命运是宇宙迷宫和人生迷宫的缔造者,迷宫是博尔赫斯表达悲剧人生观的载体。李老师引用博尔赫斯的话 “这就是我领悟生活的方式:一种持续的迷惑,不断分叉的迷宫”,肯定并佐证了学生的观点。无法走出迷宫,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一层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陷入了深思,李老师在听了学生的解答后再次引用博尔赫斯的话“没有什么是建于磐石的,一切皆在流沙之上。但我们的责任就是建造,仿佛磐石就是流沙”来升华,在迷宫式的人生中不断“建造”方能探寻真谛。

三、生成智慧灵活

著名特级教师李仁甫教授评价优课的标准之一是要有“灵动的生成”。显然,李老师的这一节课是兼具了这样的特质。她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热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因势利导,将课堂的主阵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得以充分思考、主动表达。本节课,对话是亮点,生成是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的生成都是在对话中呈现的。一方面,李老师的课堂强调生本对话,她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文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勾勒出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小说中崔朋留下残简的信息。她尊重生生对话,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思想,实现对文本关键处的突破。她注重师生对话,对回答有见地的学生她总是真诚地肯定,通过看似随性的点评,或推动学生思考,或给予学生鼓励,或帮助学生提炼。在李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真正进入了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学习阵地,他们相互评价,也能够评价,更乐于评价,他们在生成的课堂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学有所获。

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生成的细节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生共同探讨迷宫式人物“俞琛”。当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得出“俞琛内心矛盾纠结也像个迷宫”时,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立刻进行了假设“假如俞琛没有将手枪对准阿尔贝,他还会悔恨和厌烦吗?假如他选择杀死了马登,他就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就不会悔恨了?有没有同学有不同观点?”一系列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实则匠心独运,具有很强的思维性。学生也依循人物性格得出了合理的见解:他一样会陷入悔恨和厌烦。那时他可能又悔恨自己没能及时传递情报,无法证明自己作为一名侦探的智慧,他会觉得在与马登的生死较量中自己输了。因而,我觉得他还会后悔。(此处添加)而后李老师用有关“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名言”中“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总结升华了课堂,认为无论俞琛做出何种选择他都会陷入悔恨厌烦之中,让“内心迷宫”顿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四、凸显文本细读

江苏省高中语文教研员张克中教授指出,阅读目标的达成需要实现两点:“一是借助作品进入作家的个人世界并觅得其精神立场,二是让作品进入阅读者自己的精神领域并与作品发生互塑。”这个阅读目标的达成显然不能凭空得来,它需要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交叉小径的花园》是篇长课文,解读时更离不开对某些段落的耐心研读。授课时,李老师尤其重视沉浸式阅读,除了课前借助四个预习问题来推动学生研读文本外,在课堂中她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到文本进行印证式阅读。学生阅读后,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分享真实的阅读感受,探究小说所提及的多个层面的“迷宫”。譬如她指出“俞琛,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个迷宫式的人物,请结合文本说说具体表现。”随后她与学生进行推拉式交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的深处。

细读文本,还凸显在对文本的细节的研读。课堂中,无论是对开篇第二段特殊标点符号的探究,还是对崔朋话语意蕴的探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特殊标点的分析上,李老师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关注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和括号,从省略号留下的空缺探究和括号中编者的话去揣摩作品风格,借此感受博尔赫斯在小说叙述时所追求的一种叙述风格,所制造一种叙述的神秘感,以及他在叙述故事时特意制造的叙事迷宫。这样的细节解读,往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刍中进入文本的内核。

猜你喜欢
博尔赫斯迷宫李老师
对话
该得奖的李老师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宠物难伺候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大迷宫
迷宫
捕网迷宫
创造独一无二的迷宫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