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石清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强化人才目标的培养,着重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长的欢迎,招生规模也得到适度的增长。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性,班级成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切入点,如何进一步提高班级凝聚力,成了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薄弱性,因而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又不得不对工作方法有更高的要求。
班级凝聚力,是指一个集体对个体表现出来的向心力,它是班级所有成员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主要动力,展现的是个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鼓励、相互团结的和谐良好关系。简单来说,凝聚力既是战斗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成员之间班级归属感的一种体现。班集体是否优秀,主要看这个班级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是班集体形成之后的高级阶段,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成员之间比较团结,做事情能够齐心协力,开展活动时能够达成一致目标,凡事做到事半功倍。反之,则如一盘散沙,大家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主观想法凌驾于集体,集体的威望也大大地削弱。因此,提高班级凝聚力是加强班级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一个集体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影响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班级的目标制定
在班级中,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各个成员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个人的期望值也不一样,个体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班级的目标和个体目标是相互依存的,个体目标组成了班级目标,只有个体将班级目标设定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将个体目标紧紧依附在班级目标上,才能在实现班级目标的基础上去实现个人目标。因此,为班级制定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目标,会对全体成员起到一种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2.班级成员的共性特征
班级的组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班级成员的个性品质、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又会产生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度,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共性越多,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越密切,班级的凝聚力也会越高。
3.领头羊的管理方法
作为班级管理者,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班长,都对班级的走向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他们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班级的发展,民主也好,严苛也罢,都会让班级形成自身的特色。事实证明,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会让成员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一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班级凝聚力。而严格式的管理方式会束缚成员个性的发挥,极大的削弱成员的积极性,班级的气氛也会活跃不起来,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和对集体的投入程度,也影响到班级成员对领头羊的情感依赖程度,对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一定作用。
4.班级内部的奖励方式
班级内部的奖励会对成员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也对班级的竞争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奖励会使班级成员对班级的期望值大大提高,对班级的归属感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可度提高,个人奋斗的动力得到增强。因此,班级内部的奖励方式,会对班级凝聚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生作为班级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个性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从而了解一个整体的个性,对症下药,进一步提高班级凝聚力。
1.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考不上好大学的无奈选择,破罐破摔的心理非常普遍,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另眼相看甚至是歧视。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较低,缺乏应有的成就感,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合理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形成某些过激行为。[1]
2.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主流文化的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了太多东西,盲目地追求个性,追求自我,而导致与主流脱钩,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所尊崇的真善美格格不入。且由于班级所居住宿舍较为分散,导致小团体主义较为严重,凡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体主义观念较为单薄,不能很好地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班级凝聚力。[2]
3.高职院校的学生奉献意识不够强,往往追求自我的实现,忽视他人。由于“90”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心里所考虑都是自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导致在人际交往中的诸多矛盾出现。特别是在一些奖项面前,彼此互相排挤,甚至中伤,进一步伤害了同学之间纯洁的感情,也给班级凝聚力的提高带来了重重的困难。
4.高职院校的学生抗挫折心理较弱。当遭遇挫败时,无法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容易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结果适得其反,往往导致悲剧的发生。一旦有意外事件发生,将给所有同学的大学三年留下阴影,也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树立责任心、爱心意识,把班级凝聚力的提高作为开展班级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1.加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班级的品质。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班级所有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进而提高集体意识,更加热爱班级,增强班级自豪感、荣誉感。只有热爱班级,才能抛弃自我,时刻想着如何奉献自己,为集体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通过主题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了解国内外大事,进一步了解社会时事政治,以及组织班级同学观看国际比赛项目,使广大同学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节假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凸显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提高班级凝聚力。
2.倡导公平公正,保证每一件事情的民主性,力求每一件事情都做到班级同学心服口服。在评先评优、班委选举的关键问题上,要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保证绝对的公开公正,力求所有人对结果没有怨言。这保证了班级在同学心目中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使每一个人都知道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有回报。尤其是国家奖学金等涉及到一定物质奖励的项目,更应该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特点,不搞暗箱操作,要让所有同学都参加监督,力求做到阳光透明,使全体同学信服,从而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巩固。关注班级贫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帮助他们改变自卑心理,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并不断鼓励他们,使之重新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把精力重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加强对班级同学的心理疏导。除了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外,还要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排除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可以进一步拓宽工作渠道,开展思想工作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网络、QQ、微信、邮件等多种方式,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达到了心理辅导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联系,定期组织班级同学进行咨询访谈,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和参加心理晚会,释放内心不健康的因素,通过正常渠道的宣泄,达到心理积极健康的目的,进而提高班级凝聚力。
4. 为班级制定合理、有效的奋斗目标。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需要前进的动力,而最有效的就是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并采取具体的实施步骤,通过一项项实现,来达到理想的结果。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而言,奋斗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集体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可以使集体变得更强大,更有向心力。反之,如果缺乏共同目标,一个集体将变得萎靡不振,一点活力都没有。无论是大学的任何阶段,作为班集体,都需要目标的设定,只有制定共同的目标,班集体成员才会为之奋斗,班级风气才会积极健康,每个人才会更加热爱集体,班级的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目标确立后,班中每个同学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班风自然就会越来越好,班风越好,同学们优越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个体目标完善的需要就会越迫切。个人与集体的交叉联系进一步增强,个人为集体努力拼搏的动力愈加强大,进一步推动集体的向前发展,个体的能力也得到综合培养。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双管齐下,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一步摸清,同时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保证了家校合作渠道的畅通。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思想稳定,也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进一步提高。要给班级每位同学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库,包括家庭背景、父母联系方式等,对其生长的环境要进行分析,知道每个人的生长轨迹,从而了解其性格特点,在做其思想工作时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只有班级学生思想动态稳定了,才能促进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6.开辟主流刊物,加强主流阵地宣传。在班级开办一份刊物,作为传播主流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在上面传播学校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校内各种新闻动态,另一方面,把它作为班级同学交流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放飞梦想,交流感情。可以邀请校内各级领导书写学习历程的感悟,以及提出对广大同学的希望和要求,还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书写对大学回忆的文章,目的在于通过先进的事迹感染人,用优秀的文化鼓舞人,进而使班级同学开拓视野,提高自身觉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起到了提高班级凝聚力的作用。
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组织单位,是学生大学阶段成长的摇篮,也是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提高班级凝聚力是协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班级团结协作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实践证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其不断确立新目标、采取新措施、逐渐养成争先创优的大局观念,增强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自信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