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1]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一次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2]。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屡屡提及“工匠精神”,反映出我国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文化,也是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的体现,其历史渊源主要包括敬业守道、师徒相传、精益求精、专业专注等核心内涵。工匠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内涵[3]。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新在哪些方面?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内涵是什么? 分析时代发展的特征,新时代工匠精神本人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二是开放协同、分工协作的共赢意识;三是爱岗敬业、专注专业的执着追求;四是精进不休、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目前,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带来的变革,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构建,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塑造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是从“资源优势”走向“创新优势”,从“中国速度”走向“中国质量”,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大批具有“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通路径,成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认可度不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糟粕文化,至今仍然存在于许多人固有的思想观念中。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技能劳动者社会地位低下,是低层干体力活的,风吹日晒,没有坐办公室的舒服、体面、光彩,个别人长期以来对技能劳动者抱有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在注重高学历的社会环境下,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收入普遍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激励保障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这都是造成目前技能人才匮乏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能力相对本科薄弱,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真正双师型教师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其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工匠精神培养形成负面影响与挑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所取得的成就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但是,不健全的市场经济让许多人陷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泥坑,经常出现员工缺乏敬业精神、频繁跳槽;产品质量追求“短平快”,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充斥市场,其已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损害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声誉,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从业态度和价值观。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出境游大增,“有钱任性”的国人在海外疯狂购物引发全球关注。据统计仅2018年,中国的海淘人数将达到3560 万,整体市场规模也将突破1 万亿元大关。国人之所以选择在国外购物,除了出于比国内购买洋货“省钱”考虑外,多数人的理由仍然是相信国外的商品质量更让消费者放心。前几年关于中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一事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例。许多国人相信只有这些国家的工匠才能做出高品质、大品牌的产品,只有发达国家才会有工匠精神。其实无论从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还是工匠精神铸就的人类辉煌历史成就,中华民族应当之无愧的。从古代“道技合一”班墨文化的追求境界,到近代的诚实信用的“老字号”,再到目前我国令世界瞩目的“大国工匠”。千百年来,工匠精神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因此,如何消除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重塑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最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把“素能本位”变为“技能本位”,把“德技并修”理解为“技能至上”。主要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出现了偏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20 世纪初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获得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其主要把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突显出来[4]。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为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能力;重技能、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在2017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富士康集团创始人兼总裁郭台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大学教育和工厂里的实践操作差距很大,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郭台铭的这一问题,反映出当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困惑。二是没有很好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国家颁布的多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文件中多次强调,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素能本位”“德技并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投入,更热衷于学校间技能大赛的排名和获奖数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资金、场地设施、教学设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许多学校涉及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就简单理解为是团委、学工部门组织学生搞点文体活动等。而没有把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形成合力育人。也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没有把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些大学生因缺乏职业素质,毕业后踏入社会因为与企业职业规范、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能融入到职场环境中而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目前,我国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为主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通过培育与发展新科技、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达到品牌高端化、跨界融合化、全球引领化。这就必然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大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德国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50%,日本也是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2017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人才蓝皮书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上千万人。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制约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此,国家首先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国家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需求出发,出台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同时,重构新时代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职称发展上升通道及提升空间,使技术技能人才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并真正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首先要从现行的高考制度上改革考生录取制度及考试方式,让许多考生选择职业院校毕业后,凭一技之长同样会有一样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以提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同时,也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发展选择。本人认为,这虽然针对目前职教改革是一个进步,但没有打破现行的高考“按考生分数由高到低分批、分级录取”的规则,大多数职业院校只能抢低分考生生源,而且招不满学生。所以,国家应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让高职院校也能享有公平的优质生源,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工匠》《中国大能手》《大国重器》 等一系列纪录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反响。国家先后设立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一系列技术技能大奖, 每年突出宣传了一批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通报表扬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与推进,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将技能型人才培育工作纳入地方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正在日渐形成。
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日趋理性,即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是最好的,学什么专业固然重要,但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才是其职场核心竞争力。目前“素质好、技能强、会做事的职业人”已成社会、行业、企业用人的共识。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来看,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新员工入职时,不仅要了解毕业生的专业背景,而且更加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及实践技能。然而,目前大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仍比较突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2018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 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大学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就业人数早已超过1000 万[5]。大学生就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招不到符合工作岗位的人。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并存现状呢? 本人认为除了许多客观原因外,而大学生自身缺乏职业精神是影响正常就业的重要因素。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当今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心气都比较高,对工作单方面的期望要求也高。工资较少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做;加班比较多的工作不愿意做; 工作比较偏的城市不愿意去;受点委屈马上跳槽等等,从而也加深了“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其实这一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既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也是社会、学校、家庭诸多环境因素,对独生子女功利性教育与影响的结果显现。因此,职业院校各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不仅是工作岗位能力的需要,更是决定学生职业发展与成功的基石。所以,一方面要矫正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去除职业教育中的功利浮躁现象,职业教育就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技并修为目标,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导向,真正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到人才培养中。另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和重新构建现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及教育导向,改变长期以来“重排名、轻内涵;重获奖、轻课堂;重技能、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为了推进德技幷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一次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由此趋势我们看出,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树立“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正在落地生根。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规范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体现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认同,与培养学生具有精益求精品质、开放协同的共赢意识、爱岗敬业的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一脉相承的,是国家人才战略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6]。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学校层面讲,一是要深刻领会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时代价值,把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体系中,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将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纳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程中。二是学校要依托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双元共同育人。职教集团和现代学徒制的建立,是提升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和企业优秀文化,校企双方应深化合作育人方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计划,强化学校“学业导师”和企业“职业导师”的双向培育功能,让学生不仅掌握职业技能,而且尽快了解和认同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行为规范。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三是学校应本着“素能本位、德技并修”的人才观,职业院校要全员、全过程深入推进职业精神培育工程,融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整体规划,构建全方位立德树人育人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统一,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职业导师相统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统一,新时代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相统一。从而培养出数以亿计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