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颁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启蒙教育”,从政策设计上为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拉开了新的帷幕。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校的师生借助职业学校所提供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活动,借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树立职业理想,真正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中的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与中小学作为合作的两个主体,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与观念,通过合作设计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及合作实施课程、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合作共享职业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那么,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现状如何?在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遇到哪些困境?应如何推进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呢?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推动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全国多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了形式多样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形式。
首先,职业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放其职业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承担起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责任,并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模式。在国内较早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作的江苏省常州市,其职业学校根据与中小学合作探索职业体验活动的经验,已建立了一批理念先进、设施一流的通用技术实践基地,开设20 余门职业体验课程,并通过举办“惠民办学”主题教育活动,免费组织中小学生走进职业学校进行体验。除了“请进来”这种方式外,部分职业学校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广东省佛山市的盐步职业中学专门成立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基地,不仅向公众全部开放校内的实训基地、创客空间等,同时还为中小学生提供“打包上门,一步到位”的服务。在广西北海
市,职业学校一方面定期举办职业教育宣传周,职业院校通过开放校园,为中小学生、家长及社区群众提供职业体验、展示职业教育成果和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同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也能体会到职业的魅力。
其次,不少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已跳出“双主体”合作的固化思维,动员企业加入到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活动中来,通过多方“合作”切实推进职业启蒙教育。例如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早在2017年就与杭州老底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木工学院”,如今该学院不仅在职校生中培养了一群“小鲁班”,而且还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中小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从零基础开始体验木艺创作,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设计、造物的乐趣。
最后,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专门成立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组织或机构,并作为推进区域内职业启蒙教育合作开展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从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人才培养等层面较深入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在北京市东城区由市政府主持成立“青少年教育学院”,联合职业教育学校、普通教育学校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区域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组织,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形成“学院管理,平台推进,职普双侧互动”的运行机制,青少年教育学院发布管理课程,职业学校负责开发实施课程,中小学校负责将职业启蒙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管理平台实现供、需、管三级联动、互助共赢[1]。
从国家提出鼓励职业学校与中小学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至今,全国多地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和举措源源不断。从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双方你来我往的合作发展,到职业学校开放自己的企业资源进行“职业学校——中小学——企业”三方的协商合作,再到部分地方政府专门成立区域内的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组织,参与职业启蒙教育的主体不断多元化,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可以说,我国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在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如前文所述,尽管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顶层设计已具雏形,不少地区双方的合作尝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就全国整体而言,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
合作的内生动力是指存在于合作系统内部各主体合作产生的内驱力[2]。这种内驱力是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指向需要完成任务的自身。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意指在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源自于合作主体的双方——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内部的“动力”存在不足或缺失,合作往往是在“外在”力量推动下进行的,主要表现为双方合作往往是对政策的一种被动回应。具体而言,尽管目前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进行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初步探索,但活动开展的时间大部分都在2019年的5月份前后,换言之,这些活动多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之后地方为配合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而进行的,并且这些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的职业学校与中小学也多由当地政府牵线搭桥,真正自发性的合作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目前推动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动力并不是源于合作系统内部,而是来自于系统外部的推动力量。从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来看,由外在动机的激发而产生的行为容易出现一种较为功利主义的目的,较之由内部动机产生的行为,它的稳定性和获得感都较差,一旦外部刺激消失,它所激发出来的行为也会“反弹”回原有的水平。因而,若要职业学校与中小学能长期稳定的合作,就必须激发双方合作的内生动力,满足双方的利益需要。然而,在厘清双方的利益需求后,不难发现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诉求难以得到满足。中小学校希望通过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来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弥补自身缺乏职业教育实训场地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不足,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尽可能地向中小学校开放他们所不具备的职业教育资源。中小学校作为普通教育的承担者,主要以升学教育为目标,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的日益扩大,中小学校也逐步意识到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但学校升学导向的本质没有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没有变,因而中小学校可能还希望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能够快速高效,为自己节省出较多的教学时间。职业学校则希望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来获得上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家长及学生的认同与选择。根据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凡人均想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在双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职业学校扮演的是付出更多的一方,但政府的财政补贴难以保障,社会的认同更需要长期培养,一学期一到两次的合作难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因而职业学校不愿意过多开放自己有限的教育资源供中小学生体验和使用,也就导致中小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诉求难以实现。而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校而言,一旦决定与职业学校展开深入长期的合作往往费时费力,远远脱离了自己的初衷。因此,明晰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在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规避双方的利益冲突,对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进行适切调整,将是激发双方合作内生动力、实现双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
我国2008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第一次提出“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2019年1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则明确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尽管从文字上看,这十年间国家对发展职业启蒙教育日益重视,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已成为我国未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政策文本中多使用“有条件”“鼓励”等词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政策尚不足以对职业学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和规范性。从目前双方合作开展的情况来看,江苏、两广、北京等地率先取得较好进展,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水平和资源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自身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则呈现出一种较为沉寂的状态[3]。地方政府配套及实施政策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呈现出区域差异问题。
为实现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还需要有一个统一而有效的组织体系。就目前来看,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双方缺乏统一的合作协调机制,保障制度尚未形成,无法高效协调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快速流通和共享。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单从中小学校选择到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认知与体验这一方式来看,职业学校会向中小学师生开放部分校园场地与设施,并派遣专人老师对校园内的设施、教学场所等进行讲解,或是请学生在指定的教室观看实训操作纪录片,本质上不过是中小学校的学生到职业学校走马观花地进行一次参观,双方并没有进行深度的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中小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缺乏相应的操作经验且自主活动性较大,若职业学校接收大批中小学校师生进校学习体验,一方面很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把控,保障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被浪费,另一方面也势必干扰职业学校自身的教学秩序; 而中小学校作为学生安全的直接负责人,校外活动势必加重自己的管理难度,因而中小学校方面也不愿要求过多的活动安排。仅从这一例子便可以看出,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缺乏统一的合作管理组织和相应的保障体系以致职业学校优势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全面共享。
推进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双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必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确保双方的合作内容高质高量,不断拓展深度。当前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存在“表象化”问题。合作的“表象化”意指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开展,许多活动内容交叉、重复甚至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能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仅从前述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中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不同职业活动的观摩与体验,拓展了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了部分职业信息,但仔细审视这些实践,发现真正能普及职业教育知识、为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质性实践活动并不多见,也难以触及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目标达成也是一种挑战。究其原因,一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职业启蒙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很多借鉴于发达国家,而这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往往是源自多年实践的累积并通过学校、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共同协作才得以实现的,若仅凭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单方面的努力势必难以奏效。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尽管将与自己有合作的企业资源开放给中小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但与职业启蒙教育更为发达的英国比较来看,英国的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和企业为其提供实习岗位,学生在技能培训之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申请实习岗位,这些职业实习经验在大学申请和工作简历中都是被认可的[4]。这样的模式在国内目前尚难以实现,也就解释了为何我国的中小学生在企业实践后仅仅只能获得一份不错的体验的结果。二是当前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职业启蒙教育的探索多来自于实践层面而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使得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缺少理论指导,职业学校在为中小学生安排课程时常常无法确立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课程分散、不成体系,学生得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和认识。三是双方的合作往往局限于一学期一到两次的职业实践,有限的时间内,教学目标不能充分落实。四是中小学校内缺乏相应的职业启蒙课程,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地是在中小学校园内,如果中小学本身不能为学生长期提供职业启蒙教育的熏陶和环境条件,让学生在职业学校努力下所获得的职业启蒙得到巩固,那么势必会让双方的合作成果不能得到巩固。
要改变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内生动力不足”这一困境,需要从整体上构建一种“合作”的理念和观念,因为理念是决定行动的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双方合作共赢理念是实现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前提,为谋求双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长远利益,必须着力寻找双方共同合作的契合点,牢固合作共赢的信念,共同应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过程中的重重障碍。地方政府特别是职业教育意识相对薄弱区域的地方政府要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对职业启蒙教育进行宣传,并强调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双方合作意识的树立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地方政府还可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人员等优势,对地方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双方积极地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搭建平台。中小学要从学校层面确立明确的职业启蒙教育目标,明晰与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树立“大职业教育观”。职业学校拥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有能力为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改变的虽然是中小学生,影响的却是家长甚至是全社会,这是职教战线长期以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初中毕业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意识并迫切需要一些职业认知,如果职业启蒙教育开展得当,那么他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选择将由过去的无奈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由过去的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寻求,为职业学校的招生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5]。因此,职业学校也应积极寻求合作,主动承担开发职业启蒙教育资源的责任,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尽可能地创设更好的条件。在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牢固树立合作理念,同时双方也应从自身更深入地挖掘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性,通过双方密切配合与实质合作达成共赢。
在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层面的政策设计及监督保障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应着重引导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意识,通过政策设计与制度供给,推动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体制机制,明确双方责权利,促进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首先,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设计与引导,清晰厘定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以加快推进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尽快形成科学高效的协同合作发展模式。例如,对双方的合作不再停留于鼓励性的文字上,而是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明确与职业学校联合是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条件,对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清晰的界定,以便双方能够更好地遵照执行。其次,地方政府可通过开展试点项目的方式,为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树立示范典型。例如,成立专家小组,实地调研、综合评估各地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选择一批职业学校作为试点,与中小学建立对口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更多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发挥示范效用。再次,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双方合作质量的监控和评估。例如,不同层级的政府可制定政策或拨付专项基金,对那些开放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职业学校予以政策支持或资金补贴,同时还可通过专项基金或建立保险制度,为那些来职业学校开展学习的中小学师生购买相应的人身保险,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解决中小学在校外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国家层面还应考虑职业启蒙教育区域不均衡的问题,可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职业启蒙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专项资金投入或补贴,并着力构建区域之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便于不同区域之间开展交流及经验共享。
构建双方合作长效机制将有助于推进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小学校只有与职业学校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真正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模式从传统的以教材与讲授为中心向学生主体、工学结合转变;双方也只有建立稳定而长期的合作,才能促进职业启蒙教育的持续与深入,并反促对职业启蒙教育理论的研究。
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需要有互利共赢的利益保障以及规范有序的约束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情感维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要求合作双方必须最大限度让有限的资源快速流通,并在任何一个合作环节均有双方主体的参与。首先,成立由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研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不同诉求和资源配置,制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共同商议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模式、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其次,中小学校依托现有的学科体系,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要素,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职业知识教育。第三,职业学校需要为中小学校的教师提供职业启蒙教育培训服务,同时职业学校还可利用校企合作的人脉,牵头中小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让他们能够实地参与到企业岗位体验活动中。第四,从我国当前资源配置来看,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基地,拥有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合作资源,因此,特别需要职业学校提供多元的课程类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建立丰富的职业体验中心,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业、生活、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打破区域壁垒,最大程度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的指导和服务,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自由流动[6]。情感机制的建立对维系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双方的长期合作同样十分重要,在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推动职业学校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构建情感维系机制,一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双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双方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立信任;二是合作双方的领导层要主动与对方交朋友,从上层率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从而带动学校整体与对方形成伙伴关系;三要在合作过程中时刻保持真诚的态度和情感的交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随时征求对方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工作;四是注重合作过程之外的交往,双方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应定期特别是在教师节等特殊节日举办一些联谊活动,增进彼此的友谊,让合作双方切实地感受到大家是一个整体,一旦职业学校与中小学校的相关人员对彼此和所要合作的工作产生了感情,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也就容易落到实处。
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观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的经验可以看出,职业启蒙教育的成功开展往往是通过学校、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共同合力才得以实现的。事实上,我国实行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是依据现有的国情所提出来的,未来为促进职业启蒙教育的长远发展,不仅需要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双方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持续引领,企业的积极参与,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及家庭教育的辅助。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不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岗位的专业知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判,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并及时调整,使课程设置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以期为学生提供最切实的职业启蒙和最前沿的职业引导,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多方参与、多位一体的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体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