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
好的生物学习不是满足于本课,不是固守文本,而是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灵活的、更深层次的拓展,正所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印证于生活,拓展于生活,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拓展,而且是思维方法上的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生物教师应该做精做细这样的大课间科技实践,打造生机盎然的生物学习新时空。
实践证明,一味地在课堂中进行单项灌注、机械传授、理论灌输,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从纯理论中“跳脱”出来,从纯技能技法的单轨道上“移步”出来,进入到技术与人文深度对接的多轨道上,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这恰离不开有意义的拓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向丰富多彩的大课间科技实践场域,重构浓浓的人文课堂,应该成为生物教师的日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
比如,“水培植物的培育”“模拟人体肺呼吸”“教具的制作”“青蛙的生长和发育”的观察,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很难
在课堂中顺利进行。而通过大课间实践活动,就可以做到长时、尽兴、大面积地实验、观察、对比、思考、反馈。在活动中,学生收获到的不仅是技能技法,而且通过了解生物的无性繁殖,通过体验人体呼吸的原理,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促使学生视域的扩大、环保意识的萌生、心性品质的锻造、情感心灵的滋养,从而构筑起更具人文生态的学习场域。而这正是生物大课间科技实践活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技能技法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诸如生物人文素养、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恶化后的危机意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启示,等等,更加重要。基于此,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与生活对话,与生物的本质精神对话,与丰富多彩的生物对话,引领学生步入到生物王国的更深处,发现更美的风景。
生物大课间科技实践活动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大展思维拳脚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符合本校的生物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真实学情,符合本地的时令季节特点。最重要的是,这个平台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满足可操作、可实施、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等要求。
比如,在观察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践活动中,在理论储备和方案设计中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然后设计并完成实验。而这并不意味着谢幕,回到教室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推理并加以讨论。整个过程中,并不是某个同学单个的观察活动,而应从整体上进行构建。(1)组织讨论此次科技活动的选题原因(或来自于课文,或来自于日常谈话,或来自于生活观察:搬开庭院中的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2)确定活动的具体目标(探究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3)宣传、动员、分组及必要事项培训。(4)按计划观察、实验、调查,随时记录和拍照。(5)举行观察成果展示活动,如观察日记、小论文、宣传册、调查报告,等等。这样的实践活动重计划安排、重实践目的、重成果展示,浸润其间的学生,必将获得“1+1>2”的增值效果。
大课间科技实践活动切忌“整齐划一”。一方面,初中生物大课间科技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充分地放权,包括创设情境权,提出问题权,自主实践权、探究延伸权,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点拨、和引领。
比如,在大课间活动中观察桃花、葫芦花的结构,认识单性花、两性花,了解传粉受精等活动中,应该给与学生充足的自由:可以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进行培育,可以将单性花、两性花、完全花发育过程进行拍照,先自己分类,然后通过微信群或QQ群分享给同学、老师或朋友,并请教有关问题。在此过程中,观察重点、观察任务、活动方式等等皆可自由选择,必要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以此让探究的过程变得轻松、有意义。
科学探究教学并不仅仅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还要容许旁逸斜出。而以上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旁逸斜出”的现象,这恰恰是训练孩子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极佳契机。或许,正是在“旁逸斜出”中,正是在自主合作中,正是在多元探究中,创新点子才汩汩而出,实战能力才日渐提高,生物素养才逐步提升。更重要的是,生活和课文深情握手,理论和实践深度“拥抱”,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反哺于生活,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淬炼、滋养和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