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例谈

2019-01-31 02:04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黄河旋律情境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小学音乐学习之路,并非单轨道。比如在新课引入方面,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应该是情境介入;在课中推进方面,不仅仅是单纯的范唱,也应该是多种音乐活动的综合;在处理教材方面,不仅仅是拘囿于文本,也应该是多形式的探究延伸。所以,一定不能把音乐课上成“知道课”——知道歌词、知道节奏、知道旋律,而其他的却什么也不知道。音乐课,应该是开悟课、审美课、人格成长课、品性滋养课。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在摇曳生姿的多轨道上渐行渐深,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境激情,注重审美性

“美”从何处来?“美”从新颖的图片中来、从耀眼的动画中来、从巧妙的追问与引入中来……其实,学生审美的“天眼”不是一下子打开的,而是在诸多情境的铺垫、情感的迂回、情绪的酝酿之后悄然打开的。基于此,音乐课堂不适合直白说教,也不能沉陷在理论的单项灌输中,而应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美、欣赏美、演绎美。优秀的音乐教师总是创造情境的高手,他们或用故事开路、或用美图引入、或用谜语激趣,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以此激发学生爱美的情趣,打造生机盎然的美育课堂。

例如,湘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环节:播放电视剧插曲《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教师总结: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民歌充实了他们,滋养了他们,照亮了他们的内心。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黄河船夫图片,播放《黄河船夫曲》,并追问: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更多适宜的情境让孩子们明白:陕北人真有情调,哪怕是在赶路时、划船时、干活时,只要心中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美的向往,就可以放开歌喉唱起来。这样的情境在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同时,激活了孩子们的审美欲望和审美情趣。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是这种美学资源的开掘者,活用这些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二、多法糅合,注重实践性

好的音乐课堂,不仅仅是范唱,也应该是难点突破、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等综合音乐活动。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只是在教师范唱的圈圈里“打转转”,仅仅以某种单一的方式去触摸音乐,又如何吸引孩子的兴趣?显然,这样的“单轨道”只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符合《标准》所倡导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要求。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把多种方法糅合在一起,构建一种融歌唱、理解、动作、音画于一体的音乐课堂,引领孩子们在音乐的百花园中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比如,《黄河船夫曲》的教学可以通过“四听”来进行音乐实践活动。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适时让学生朗读歌词;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画“旋律线”;三听老师范唱,关注旋律重复,学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并思考:重复可分为完全重复与变化重复,此曲采用的哪种重复呢?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以此感受音乐的多元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可见,通过范唱、分析旋律、朗读歌词、音画同步等方法,逐步引领学生步入到《黄河船夫曲》的深处,发现了更美的音乐的风景。学生不仅理解了本首曲子,也理解了黄河方言等相关音乐,而且,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新力得到了同步提高,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拓宽渠道,注重延展性

好的音乐课堂并非唱会一曲歌儿就是成功。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自我欣赏的小圈子,超越教材,走向更为宽阔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如在《黄河船夫曲》教学中,应该由歌曲本身而延伸到黄河流域民歌的各种形式中,应该由单纯的歌唱到多形式的聆听、演奏、音乐创编等来拓宽学习的渠道,创造出精彩的音乐新时空。如在《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临结束时,可以分小组创编表演:有的小组专门歌唱,有的小组专门“喊叫”,有的小组专门表演动作……课后让学生查询方言版的《黄河船夫曲》,或者更多的陕北民歌,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民歌,可以挑自己喜欢的进行学唱,并互相交流。

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让会唱的孩子唱,让会跳的同学演,但不能要求所有孩子以同一节奏、同一方式“齐步走”,要允许他们有差异性地成长与发展。孩子们或歌唱、或舞动、或拓展、或延伸,学习的内驱力不断高涨,学习的空间不断拓展,学习的触角不断延伸,这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的信任,也彰显着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学生听觉艺术的提高、音乐感受力的提升、音乐综合素养的累加,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所需要的境界。音乐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拓宽渠道,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黄河旋律情境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