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多种资源综合利用
——以龙泉宝溪的青瓷龙窑烧制技艺为主

2019-01-31 01:07陈华文
关键词:龙窑龙泉青瓷

陈华文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龙泉市是座落于浙江西南偏西与福建江西毗邻的一个山区县市,历来有“瓯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说明它存在的重要性。龙泉市面积3 059平方公里,人口则不到30万,在浙江属于典型的土地大县,人口小市。龙泉历史悠久,文化存续丰富而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瓷与宝剑,皆冠以龙泉之名,称之为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2006年,龙泉青瓷与宝剑双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影响扩大,成为龙泉宣传、推广和展示自我的不二名片。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历史久远,可考的历史有1 600多年,至宋代时达到一个发展和艺术的高峰,[1]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烧制年代长、窑址分布广、产品质地高、生产规模大和外销范围广的名窑之一。明代之后衰落,但民间一直传承,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重视下核心技术得到全面恢复,进入21世纪,这一技艺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重新绽放,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①

一、龙泉青瓷的存续与非遗保护工作

龙泉青瓷持续传承近两千年,影响所及,是浙江其他瓷器类窑口所无法比拟的,其所创造的“哥窑”“弟窑”器物的开片与不开片特点以及青瓷中的“梅子青”“粉青”等釉色,都是龙泉青瓷所独有并和当下青瓷造瓷者共享的技艺与文化。

肇始于21世纪初,由中国政府全面领导和参与的非遗保护,使传承于民间的一些特殊的传统文化获得官方的认同并重新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走向前台,龙泉青瓷在这一过程中所焕发的新的生命力和得到的新的发展机遇,是非遗保护对于助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地方经济发展和民众受益的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从业人员从几百到数万,经济效益从数千万到数亿的迈进,是非遗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证明。

关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存续与非遗保护的关系,这是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0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对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2002—2005年省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200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2004年3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进行全面深入的部署。2004年12月24日《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公布。首批名录主要分为三个门类,即1.民间表演类(共36项)包括(1)民间戏曲、(2)民间曲艺、(3)民间舞蹈、(4)民间音乐等4小类;2.民间造型艺术类(23项);3.综合类(民俗风情)(5项)等共计64项。龙泉青瓷作为民间造型艺术类的一个子项目,列入这一批名录之中。后来这一批名录转认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省人大获得通过并于当年的6月1日正式施行。从此,浙江省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有了自己地方性的法规。

2005年本人开始介入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当时,由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的工作的启动,全省各县市的相关部门都行动起来,龙泉青瓷是浙江非常有特色而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记得当时浙江省向国家推荐项目的专家工作组分为三个小组,本人是造型艺术类组的组长。龙泉青瓷的申报和申述过程中,专家基本上没有任何争义,2006年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②从此,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层面的保护对象。

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授牌建立。是年年底,浙江省文化厅安排了一批委托研究项目,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了“非遗文化生态区保护的对策研究”和“中国青瓷传统技艺”的人类非遗的预申报项目,过程当中最后确定“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而不是“中国青瓷传统技艺”作为人类非遗的申报对象。由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工作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承担,直接相关的龙泉市文化局则协助做好申报过程的各种资料、视频和保障方面的工作。应该说,这是一项协同完成(龙泉市的党政领导和龙泉市文化局的主要领导都参与了后期申报文本和申报片的制作)的工作。由于工作扎实,申报文本和申报片得到国内和教科文组织专家的高度认同,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国家级非遗或人类非遗名录,仅仅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始。从程序上看,项目被列入国家和人类非遗名录证明其影响、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层面的认可,而保护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地方上从事非遗保护的代表性传承人、一般非遗技艺从业者和区域中广大民众的认同和参与。为此,龙泉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建立龙泉青瓷博物馆,政府层面除了文化局的直接领导和管理外,还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龙泉市青瓷宝剑产业保护和发展局,目的是“弘扬剑瓷文化 培育剑瓷产业 推动剑瓷产业创新发展”,以便管理和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当中,龙泉青瓷保护的工作稳步推进,其中,从事龙泉青瓷技艺传承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由2人增加到5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则从无到有,到现在共有4人(1人已去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近10 人,从业人员到2017年底约有2万多人。 之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项目被列入浙江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的保护和具体措施的实施,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项目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通道,传承更加有序,而且,在些基础上尤其是产业规模等还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非遗保护与社区文化认同

非遗保护工作,尤其是强大的中国政府支持下设计的非遗保护名录制和传承人制的工作推进,不仅建立起了完备的四级名录制度,而且使进入国家级的非遗名录项目,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进入民众的视野,那些进入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名单的传统文化形态不再被视为是封建、落后、愚昧、迷信的代表,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特色文化、个性化文化或优秀文化的代表。龙泉青瓷就是这一保护过程中的典型性项目,在进入国家级名录,尤其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其地位和身价迅速提升,不仅在龙泉,在全国的陶瓷类行业中的位置也迅速提升,其产品得到了地方民众和全国人民的喜爱,龙泉青瓷的从业人员增加,知名度提高,社区中对于青瓷文化的认同也随之提高,大量原来不知青瓷、不懂龙泉青瓷技艺的年轻人开始进入这一行业并成为传承与发展的新生力量。[2]当下,在龙泉,龙泉青瓷几乎已经成为全民的话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家家户户都与青瓷文化有着或多或少地关联,社区文化认同度迅速提升。

在龙泉,青瓷与宝剑是两个影响大,历史悠久,民间认同非常高的技艺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之后,龙泉市政府迅速跟进。第一是建立了以推广和销售龙泉青瓷与宝剑为主的龙泉青瓷宝剑苑,将龙泉的青瓷与宝剑的店铺集中于一条大街上,这种前店后作坊,生产与销售集于一体的模式,在非遗保护或推广的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一方面是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技艺和信息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可以迅速地集合起人气,同时还可以让爱好龙泉青瓷与宝剑的本地和外地人士货比三家,提供购物方便。青瓷宝剑苑的建立,使青瓷等产品的推广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对于吸引外地客商、集聚本地从业者,提高社区民众对于青瓷宝剑等的认知和认同,作用巨大。2008年之后,龙泉政府又推出龙泉青瓷大师园的建设,让省级以上的大师在一个政府划定并提供优惠的区域建立自己的独特的生产销售于一体空间,不管是从保护、传承还是发展来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这是青瓷宝剑苑的2.0版。

龙泉人长期与青瓷为伍的生活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几乎获得了全民性的文化认同。一个大约只有20多万人口的小市,居然有2万多人从事青瓷制作的相关工作,如果把青瓷行业扩大到制备柴禾、炼制瓷土、釉矿、拉坯、修坯、雕刻(花)、素烧、施釉、烧成等多道工序及其如修建窑口、窑炉、煤气的提供者、销售等关联性的从业人员都计算在内,涉及的数量会非常大。虽然有部分是从龙泉市外进入的人员,但大量是以龙泉本地户口为主的从业者,他们时不时地加入到一些青瓷制作力所能及的所谓“帮忙”工作中,成为青瓷烧制过程中的辅助从业者。从这个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而带动大量人员进入这个技艺的传承,在龙泉,以此为谋生手段者所占的比例可能会达到30%或50%,这是极其惊人的比例。正是这些人员的大量进入和保护工作不断向深度推进,使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深入人心,在所有的社区产生持续的而且是巨大的影响,民间对于这种技艺和产品的认同,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和广度。

三、宝溪的发现与“不灭窑火”的兴起

宝溪是龙泉的一个乡,地处偏远,离县城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它四周环山,一条溪流穿村而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居住于此的人们大都靠山吃山,许多人利用宝溪的独特资源与环境开展多种经营,如茶叶种植与生产、香菇生产、木材生产与加工、灵芝种植与孢子粉生产等等,其中,由于宝溪蕴藏了龙泉青瓷所需瓷土的70%以上的独特优势而从事制瓷业者众多,形成了宝溪著名的制瓷“四大家族”,即张、陈、李、龚。目前,在龙泉从事青瓷传承的许多著名艺人,如徐朝兴是宝溪李怀德的传人,张绍斌是宝溪人,张晞大师也是宝溪人,陈先民、陈永德、龚益华、李震等都是宝溪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宝溪传人还制造了一百个青瓷纪念盘送给盟军将领,可见青瓷的魅力。

非遗保护使宝溪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历史上由于地处偏远,一直未被大家所重视,当时的宝溪制瓷艺人大都以走出深山到龙泉市区租房造器寻求发展的模式来壮大自己的事业。2012年之后,制瓷业,尤其是以工艺品为代表的高端制瓷业发展受到制度层面规范化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其他的突破方向。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核心是手作和龙窑烧制,手作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但龙窑却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建造并有符合烧制龙窑的条件的。宝溪几乎是不二的选择,因为它有全龙泉最丰富的瓷土,有传统上从艺的传人,特别是有保存完好的还可以使用的七条龙窑以及丰富的可以供龙窑烧制使用的柴禾等。

2008年为了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宝溪乡曾进行过小规模的复烧,但并不是特别成功。加上传统烧制技艺的成本和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进入非遗保护名录后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几乎没有进行龙窑的烧制活动。2015年,基于对龙泉青瓷的喜爱,也本着对于这一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感,在落实了一笔龙窑烧制的经费筹措后,开始一次尝试性的烧制工作。这一工作由有着多年烧制经验的青年制瓷艺人张海养承担,由于经费有限,这是一项几乎无利可图的工作。一切工作的进展都非常顺利,器形选择、拉坯修坯、素烧上釉以及最后的烧成,几乎是一气呵成。[3]2016年7月份的烧制工作于雨中开始并于雨中结束,这场以水与火交错的龙窑烧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烧成率比预想的要高得多,出窑后的一些青瓷成品温润如玉,诚如当时参与烧制的张海养所言,出窑的青瓷如青山般翠绿,如蓝天般明净,非常漂亮。而张海养的工作当场就获得了在场的制瓷大师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也被称为龙泉的“柴窑哥”。

这一次柴窑烧制成功的影响迅速显现,龙泉制瓷艺人开始回归传统的烧制技艺,尤其是以宝溪走出去的四大家族为主的一些制瓷艺人,相继加入这一行列,并成为龙窑烧制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就有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张晞、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永德、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龚益华等。

2017年,“不灭窑火”活动正式推出,③背景是成立了龙泉市龙窑传统烧制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有着政府背景并旨在推动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当年就有19场龙窑烧制活动在宝溪举行,它集传统烧制技艺和旅游宣传于一体,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良性循环效应,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参与,使这一活动成为宝溪的金牌项目,它在宝溪非遗旅游景区(省文化厅授牌)、人类非遗项目和活动设计以及宝溪独特的自然环境整合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瓷爱好者、青瓷制瓷的专业艺人和非遗保护者、文化研究者的参与。宝溪作为综合旅游的一个乡镇,先有国际竹建筑群的落户,后有新农村建设,再有村落村容村貌的全面整治,包括民宿的发展、特色文化的发展等,让它在非遗保护的名义下,成为一个吸引着北京、上海、杭州和周边地区游客不断涌入的景点,民众不仅在非遗保护的项目运作过程中,也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受益,而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宝溪并将持续地改变着宝溪。

四、宝溪的意义和价值

非遗保护中的宝溪意义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财产,虽然这种财产是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渐进式地获得的,但却通过这样一种过程和实践,向非遗保护者和地方文化保护者,主要是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如下可以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1.项目为本,认同为魂。要重视和保护好传统的非遗项目,大家都知道非遗项目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在过程中,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差异性非常大,因此,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保护尤为重要。尤其是非遗项目,除了项目申报和传承人的保护之外,在保护过程中,必须要有民众认同和参与,让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转化成民众受益的亲历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2.重视过程,鼓励参与。重视项目内容的具体形态并尽可能让民众参与其中。宝溪的经验说明,传统烧制技艺是一个由多种具体内容组成的可以分解的文化形态,这当中的许多内容民众是可以参与其中的,包括材料的制备和产品的承销,更包括过程中的仪式参与、体验以及对于游客等的接待,并使每一位宝溪人拥有一种获得感,哪怕是心理上对于自己传统文化自豪感的获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参与。

3.传统为主,现代为辅。项目的内容是传统的,但保护的手段和过程形式却可以是现代的。宝溪的经验非常明确地传达出,用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是可以达到提升和刺激传承传统技艺的目的的。在没有“不灭窑火”活动前,传统技艺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中的呈现和叙事,但“不灭窑火”活动开展之后,传统技艺不仅成为得到保护的核心,而且,随着这种保护的推进和深入,让更多的人感受或体验龙泉青瓷传统技艺烧制的魅力同时,也使核心技艺在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由于活动的载体具有当下的特征和传统的元素,符合现代人的求异和审美眼光,因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喜爱。

4.政府支持,民间主导。宝溪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主要是对于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在活动开展之初的支持和指导,这使保护从一开始不仅有理念,而且有方案。当这一种独特的保护方式开始走向正规之后,主要交由龙泉市龙窑传统烧制研究会主导和主持,这使活动具有了民间性质。政府退居背后的益处是,民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活动需要适时灵活的改造和建构活动内容,让民间的智慧随时在活动和保护过程,迅速地融入内容之中,使活动充满了活力和地方气息。

5.贵在传承,重在发展。宝溪的“不灭窑火”等保护方式,主要目的是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相一致的,过程中关于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实际上在当下的现实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从开始时几乎没有人参与传统技艺的烧制活动,到今天的研究会成员近两百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同时,相关技艺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烧成率在过程中得到提升,对于窑口的匣钵摆放、不同间室窑温的控制、窑室上下、前后之间烧成的差异等技艺都有了很大提升和发展,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传承发展与保护并行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当然,宝溪的非遗保护,实际上是多种综合资源共同利用的结果,如果没有宝溪历史悠久的制瓷文化,如果没有宝溪丰富的瓷土资源,如果没有宝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宝溪的国际竹艺园,如果没有宝溪原来较好的民宿和农家乐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宝溪社区居民的纯朴和好客,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非遗保护、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的重视,那么就没有当下看得见的成绩,也没有宝溪的发展,更不会有宝溪人浓浓的获得感和文化自豪感。

注释:

①非遗保护源于2001年,之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开始进行非遗保护工作,2005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启了新的发展里程。

②“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序号359,类别为“手工技艺”,此为当时的分类,现归类为“传统技艺”类。

③2017年5月31日《今日龙泉》以《不灭窑火 世代相传》为题报道了“不灭窑火”的活动,“随着现场主持一声响亮的‘开窑咯!’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松平以及国际陶瓷艺术学会理事长考夫曼等嘉宾走到五股龙窑的窑门前,撬下封堵龙窑的砖块。紧接着,数位窑工师傅将窑口内的匣钵搬出,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顿时展现在大家眼前,博得在场嘉宾的一阵阵欢呼喝彩声!”

猜你喜欢
龙窑龙泉青瓷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龙泉青瓷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活着”的龙窑
博物馆青瓷藏品欣赏
青瓷出越窑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