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尤雯
作为基础医学科学,病理学主要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等,属于联系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的纽带和桥梁,是医学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开展病理学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基本知识及概念的阐述,还应重视病理与临床知识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也无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无法保证教学质量[1]。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针对某一个典型案例提出多种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围绕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实现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领域内的热门话题。此次研究旨在探讨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病理学教师主要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教师,未系统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支持,教学设计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病理学教学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较少,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被动地学习,无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过分重视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进步以及潜力开发,无法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自己意向以及经验提出教学决策,而且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课本知识,主要进行以教师和以课堂为主的简单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常规病理学教学模式,教师依照教学大纲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病理学内容讲解,在实际讲解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案重点强调考试内容,指导学生自我吸收并消化所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做好案例准备工作,确保所选病例未超出病理学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同时保证所选病例的新颖性以及典型性,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听课热情得到充分调动[2]。在进行案例讲解前适当进行理论铺垫并适时导入案例,有助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如一例17 岁患者由于左股骨下段骨肉瘤接受高位截肢手术治疗,术后半月在其家属搀扶下下地活动,右腿跳动几步后突然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后最终死亡。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就患者死亡的病理变化进行推测,同时分析患者尸检时可能出现的最重要病变部位。完成案例讲解后,不可立即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提示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同时还可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学生完成问题解答后由教师围绕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下课前指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既能够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够拓宽其知识面[4]。指导学生课下进行类似案例搜集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小组内讨论。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才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确保所设计问题能够使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得到激发。所设计问题必须明确主题和观点,保证难易程度适宜,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尊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者进行纠正,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所学问题。
教学初期学生对病理学知识了解较少,教师应该选择简单易学的案例,向学生讲解案例要求以及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需求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病理学为临床实践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以及理论性强等特点,而且该学科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学生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因此学习难度较大。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书本知识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由于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无法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5]。病理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仅靠讲解书本知识无法保证教学效果,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导致其成绩下降[6]。
传统病理学教学由于存在教学观念陈旧等缺点,学生与教师间互动以及交流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需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7];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经验以及个人主观意向进行教学设计,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以及以课本内容为主的教学特点,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侧重于评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评价方式多为考试模式,评价方式单一且缺乏灵活性,难以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8]。
作为临床医学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以案例为教学中心,引入经典案例进行知识讲解,能够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加简单明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9]。案例教学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得到直观具体的呈现,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所学病理知识并加深其记忆。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引导学生自实际角度出发,确保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病理学知识并可使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精心选择,确保所选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案例引入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相关理论知识与案例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进行案例探究的过程中使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从而加深和丰富其对知识点的了解。还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加深学生对案例的了解,同时能够对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准确把握,使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以及课堂讨论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充分提高。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软件以及其他智能工具丰富教学形式,将案例通过幻灯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0]。
病理学教学初期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且浅显易懂的案例,向学生讲解案例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案例。如进行炎症病理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炎症病原体来源、引发原因以及临床病理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保证病理分析的科学性和严格性,从而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参考[11]。
课后进行复习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如分析慢性支气管炎引发肺心病的主要原因,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下肢浮肿、紫绀等表现,可作为学生课后复习以及讨论的题目,为学生营造宽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案例教学法取代过去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提高其创造能力。而且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不但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点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增强其团队协作意识[12-13]。
案例教学将实践以及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并以实践学习为导向,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具有启发性质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可提高其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能够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考核形式和内容,使案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