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井轩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璀璨生辉。 但是,当今社会,年轻一代正在成为“无根”的一代,他们正在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性贯穿始终,加强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更是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构建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单纯的字词讲解和文章分析已远远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满足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文本教学在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健全精神人格、激发情感追求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冲击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淡出了学生们的视野,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抵制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 又可以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比如传统文化中苏武牧羊十九载而不改志节的典故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气节观念;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苏东坡历经乌台诗案却高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情怀可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等等。
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后, 他们就可以自然地分辨善和恶、美与丑、雅与俗,就能自觉地摒弃消极糟粕思想文化,提高鉴赏能力。 当他们内心深处被传统文化的清泉所浇灌润泽的时候, 他们也就会自觉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渗透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 都富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 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一篇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文本的解读帮助学生构建起传统文化知识的体系, 引导学生走进博大而深邃的传统文化宝库,进而提升文化品位,实现美丽健全人格的铸造。
比如通过解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社会责任感, 舍弃一己之私和自我满足感; 通过解读李白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引导学生树立淡泊名利,坚守人格底线的思想;通过解读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培养学生执着和奉献精神。
通过以上崇高理想和道德准则的熏陶和教育,学生可以审视自身人格品质的不足和缺陷, 从而实现自我改善和提升,在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的同时,也达到了铸造美丽健全人格的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更加有效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应该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拓展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鼓励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揣摩解读文本的精神实质, 从而实现人文修养的熏陶和提升。
从历史故事出发,结合猜谜等方式,营造兴趣盎然的文化氛围。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试以教《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李白诗为例,在导入李白诗时,笔者投影出了五个词语,分别是“剑客,钓鳌,捞月,吉尔吉斯斯坦,谪仙人”,然后结合历史典故介绍李白的生平故事。 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引导学生走进诗歌, 学习体会李白诗中豪放洒脱不慕权贵的精神品质。 如若想让学生了解唐伯虎的故事,可以给出三个关键词“才子,舞弊,卖花”后让学生去猜想是哪位文化名人,然后再进一步深入讲解关于唐伯虎的生平遭遇, 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兴趣。
强化教材文本的联系解读, 借助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营造情景交融的文化氛围。 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从情感认知的层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唐代张籍的《宫词》、宋代苏轼的《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清代施朝干的《闻琵琶》等与琵琶曲相关的诗词,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时期的诗人通过描写琵琶声传达出的同情关注底层人民的思想情感。 在引入相关诗词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配以适合文本情感基调的乐曲《琵琶语》,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有利于在创设的诗词音乐的情境中体会作者心中的情感意境, 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中,对于一群“庭院深深深几许,书山题海,考试无重数”的高中学生来说,三五分钟的视频教学无疑可以成为浇灌他们干渴心田的甘霖。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借助文化气息较浓厚的影视节目和传统曲艺等弘扬传统文化, 这样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以深受学生喜欢, 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气息的《百家讲坛》节目为例。 当我们在讲授相关的名人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作为导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对于词作中词人深沉的忧虑意识和家国情怀学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 我们在此时可以在课前播放《金戈铁马辛弃疾》的视频片段,以此来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通过背景和人物的介绍, 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名人心理深层的审美情感, 也能深刻地体悟伟大诗人的民族精神。
富有传统文化元素和气息的曲艺也是一种将学生的文本学习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媒介。 许多优秀的相声段子和戏曲中通常容纳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典故,教师要是能够善于利用,便有助于实现学生兴趣爱好和语文素养提升的完美契合。 比如白先勇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时代里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 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声。 再比如周杰伦的 《青花瓷》《东风破》《千里之外》 等具有古风色彩的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此外,郭德纲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声段子也可以作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之美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当然,教师在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健康对接。
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外拓展实践活动,将课本熏陶和课外拓展相结合,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共同渗透,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时间的宽裕度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安排。
博览国学经典,促进传统文化的内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古典文学作品, 但是高中学生限于应试和升学的压力, 很多学生对于经典作品往往是浅尝辄止。 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国学经典,强化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 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和寒暑假的时间有序地阅读我国古典名著,如《论语》《庄子》《楚辞》《诗经》《红楼梦》等。 教师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做好摘抄感悟工作, 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的传统文化的洗礼和思考记录成文字,并且定期举行“晒读书笔记”活动。 这样,学生通过博览国学经典既陶冶了情操, 又在思考和感悟中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内涵。
吟诵经典诗文,加深传统文化的感知。 高中语文教材中诸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相信未来》等经典诗文都是非常适宜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的篇章。 对于这些课本中的经典诗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内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励学生深刻体会经典作品中的人文思想, 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前演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内介绍或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或者美文。很多学生都会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 如林清玄的《你心柔软,却有力量》、迟子建的《听海的心》、木心的《俳句》、惠特曼的《生命的召唤》等。 学生通过自我推荐赏析的方式亲近吟诵经典诗文, 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如果能够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那么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个自我品读的平台在积累中形成较为丰厚而扎实的文化底蕴。
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 是一个地区稳定的文化形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风民俗资料的收集, 并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可以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美, 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本地的一些文物保护景点参观学习,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可以选取景点中诸如汇聚文化内涵的楹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从古至今,楹联汇聚了历代文人的思想智慧,也融入了许多有趣的人文典故。 这些都可以成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教材。
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还表现在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本地的风土人情、 饮食文化、历史渊源、节日习俗等方面。 通过丰富的拓展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更深刻全面地体会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情感,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习惯,在获得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实现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 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修养, 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语感,更要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和承担“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积极意义,借助教材,结合多种方法,扎实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只有这样, 高中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中华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海面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