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法
语文可谓无奇不有,任你探胜;你有多大的语文感知, 便有多大的精神享受。 语文教学是开启心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迁善生命,即通过语文智慧的萌发、人文良知的启迪以及诗意人生的熏陶涵养精神。 没有学生健康心灵的成长,语文核心素养便成了无本之木。
然而,曾几何时,中学语文课堂以多媒体的喧嚣,淹没了项脊轩的“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幽雅情趣;以闹市般的讨论,打破了贾岛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美好意境;以互联网的神通,替代了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沉思苦吟;以轻轻松松的网页浏览,取代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文追求;以鼠标的轻轻敲动,弱化了点横撇捺的汉字纸笔书写……语文路上,我们奔跑着,追逐着……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提醒得好:我们是否走得太久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若要于无声处品大美,于繁芜处听宁静,于纯净中养心性,中学语文就必须理性回归:回归生命的美育,恢复至和、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色……回归是为了让灵魂跟上脚步,回归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场率真的情感交流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这便是语文的出发,充满亲和。 正当你欣赏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忽而涌起一种愉悦、曼妙动人的美好情愫, 欲诉诸笔端, 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表达之辞,这便是语文教学的缘起,充满美的点拨。
语文至和。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至亲杏坛至和沂,这便是语文美育的泉眼。 在这里,冰雪,因之而悄悄退去;原野,因之而披上绿装;花蕾,因之而含情绽放;飞鸟,因之而灿烂欢跃。智慧在此孕育,生命在此成长。那一个“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的鼓励,充盈着亲切和蔼的长者风度。 “率尔而对曰”的子路,言语谦恭的冉有,“愿为小相焉”的公西华,“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曾皙。 无不在这亲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坦诚交流,令人如坐春风。
语文至真。 人们熟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掩卷沉思:两小儿对自然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着实可贵,但一个大教育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语文求真:就育人而言,摒弃虚伪,“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知识而言,科学求真。 不知之物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不可“妄加决断”,真语文摒弃花俏。 求真语文倡导生成。 生成教学,不再是教师走着,学生跟着,而是通过讨论、质疑、对话、探究等,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求真语文注重交流;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交流常常是通过文本阅读,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
语文美育浩瀚。 请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友情因诗句而被拉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又因友情而更加甜美。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寂寞因诗句而得到慰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又因情真意挚而流传千古。 再请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气势恢宏,笔大如椽,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气势雄浑,悲壮苍凉,稼轩那胡虏未灭而沉郁顿挫之情, 以及激情澎湃的英雄气魄喷薄而出!
语文至善。 且看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哀莫大于心死,对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琼珊,把这最后的藤叶作为生命的征兆, 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 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永久黑暗。 贝尔曼,一个有点让人讨厌的老画家,却以金子般爱心艺术地托住了“飘落”的叶子。贝尔曼虽然死了,但他的灵魂,他的整个生命之光,都集结在了常春藤叶上, 永远拯救着苦难中的人们……这是阅读,更是生命的迁善!
善和爱,是成就辛格《山羊兹拉特》这一名作的重要因素。 没有硝皮匠全家与善良、温顺、本分的山羊兹拉特之间的深情厚爱,也就没有小说的感人。 是啊,“爱是双向的”,当小说开端决定将山羊卖到城里时,爱的情感流向是硝皮匠全家指向兹拉特;天降大雪,阿隆处于饥饿边缘时,兹拉特不但以乳汁维持了阿隆的生存。“咩—咩—”的善良的亲情鼓励,更给孤独的阿隆以爱的慰藉!
语文至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爱情的至美绝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国难、时乱、民艰的至深悲悯,那神来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是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的人生价值之宣言! 这便是语文至美!
语文探胜,美源泓泓……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纯,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有着“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的意志;有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爱;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更有着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将一个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与语文交流,可以洗涤心灵,可以陶冶情操,让生活更加美好。
语文美育用活加减乘除,能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课堂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顿风味餐,学生愿吃否,吃多少,取决于学生的欲望。 因此出彩的教学,不是给“鱼”,也不仅给“渔”,更是激“欲”! 用活加减乘除,是激欲的好思路。
其一,加法让教学丰厚,言意共生。
出彩的语文教学,变薄为厚,探求神韵,意蕴叠现。语文美育,意蕴深厚。 有多大的感知,便有多大的享受!原味的语文:师生可以放声地笑,动情地哭,面红耳赤地争论,争先恐后地发言,聚精会神地思考,句斟字酌地写字——时至今日, 语文似乎已缺少了这种令人向往的磁性。 活用“加法”可让魅力重现!
其二,减法让教学简约,重点凸出。
出彩的语文美育,变厚为薄,去杂留精,简约为美。老子曰:“万物美莫能与简约争美。 ”眼下那公开课:忽而视频,忽而小品,忽而讨论,学生跟着老师兜圈、折腾。水分多,干货少!例如教学《蜀道难》,多是将精力花在炫目的画面上,博得“多彩”! 教学不是“参观”,而是领会,是鉴赏力的培养。 过滥画面大可减去,精彩传奇点到为止。
其三,乘法让教学透过字面探得字底,求得神韵。
出彩的语文,追求语感,探得意蕴,倍数增效。 语言教学离不开语感的培养。 听别人说话或读书, 就有感觉:或赞同,或反对,或感悟,或高兴,即为语感。 “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是极普通的一句话,它只是说“你别去拿了”的意思:可能是关心祥林嫂,让她歇会儿;可能是另外有事让祥林嫂去做。 可是,祥林嫂在刹那间的感受到这句话的真意是:“你是一个不干净的有罪的女人! ”顿时“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而且“脸色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 要教学生的,正是这言下之意。 ——出彩的课堂,重语感,求意蕴!
其四,除法让教学均匀浸染,整体迁善。
出彩的语文,公平滴灌,均匀相除,整体施美。 面向全体,公平教育,均匀滴灌,因而才有语文的清明、深邃、温情。 这便是除法的功效。 语文学习本身是从“混沌”开始的,教育是“启蒙”,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语文教学更是一个“浸染”的过程,浸染熏陶是慢慢的,有一个内化过程,文火慢炖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种子开花结果,不可揠苗助长;蝴蝶破茧成蝶,不可急于求成。
一言蔽之,语文课堂,加时行云流水,减时惜墨如金,乘时成倍增效,除时全面出彩。 如能恰用加减乘除,不仅能把“马”牵引到河边,促其“自觉喝水”恐怕也不会很远了吧?
现在社会发展步伐快,似乎快速才显得高效,但后来渐渐感到,许多东西“快”不一定就是好,于是就有了慢生活,慢运动,慢态度,慢风景……慢,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好教育是“慢”的教育。 “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 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 等精髓的最通俗的解释,也是现代版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诠释。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提出:“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 ”“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 ”放慢脚步,是摒弃了急功近利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
眼下中学语文教学是否走得太快了? 课堂鼓鼓囊囊的,似乎没有一丝儿缝隙;师生马不停蹄的,似乎不可有一会儿停歇。 伴随着鼠标的轻轻点击,教学手段是先进了,教学内容是拓展了,教学气氛是活跃了,学习兴趣是激发了……但是与此同时,学生思维淡化,理解肤浅了,语文课堂教学沦为“快餐”化了。 一味求快,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的时候, 语文教学在悄悄的变化,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要指向于人本上做文章,教学上出真招,方向上求准确。 生命美育“为人的精神打底”,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