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双创”背景下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研究改革的热点,本文以旅游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分析专业与创业融合,构建产教融合,推动学分制替换、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李克强总理曾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促进中国经济转方式、改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其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则一直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坚持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推动下,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如何将创业思维与专业知识背景结合在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的速成教育,也不是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小老板”的途径。大多数学生创业项目存活率低,可盈利性也低,没有针对性结合专业的优势,盲目效仿跟风。而“专创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为目标,通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互相渗透,提升学生对社会的提前适应性。本文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视角,将专业创业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旨在为高职育人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实施手段,而专业教育是创业的基础。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所具备的导游讲解能力和创新服务思维不可或缺。结合旅游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改革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推动专创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渗透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生在创业中探究自己的职业,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社会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技能,还要有不断自我学习提升和知识迁徙的能力,这些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都需要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来巩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技能创新型人才。而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人才质量和素养品质,还能实现毕业后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专创融合的课程将专业教学引入创业教育中,打破零碎的“两条并行”教育途径,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方法。
三、将“专创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所习得知识和技能易于外化,且学生对开设旅游门市部、成立旅行社等有较强的意愿,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相关创业类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度不够,未能充分将创新创业的职业素养融入其中。本专业在2019级新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专创融合试点”方向,从2019级新生中选拔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组成“专创融合”的试点班级,该班级大学3年的课程分为“1.5个学期+1.5个学期”,即前面3个学期关于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与普高方向保持一致,后面3个学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更注重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愿。其中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大大增加,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这些比赛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采取学分置换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精心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融合
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方法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教育中,大一学生主要以学习通识课程为主,培养创新意识;高年级学生则在专业课程中将旅游专业技能与实际岗位职责、创新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即在学习完某一课程后到相应的真实场景中去实践,倡导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实现课程与岗位互通,让学生毕业即就业,毕业即能创业。
以旅游专业教师教授专业课程为例,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实践带团,备课内容会针对所在地区周边热门景点有所侧重和调整,见表1。例如《模拟导游》《导游基础》《旅行社计调》《旅行社業务与管理》等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在面临导游带团过程中的问题,增加26学时的实训周,在开展实训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带团,实现从通识类课程到岗位类课程的过渡和转化。
专创融合的专业课程按照“理论+实训”方式,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导游服务、旅行社线路设计、业务咨询等服务产品,这就是阶段式学生能够提供的无形服务产品,我们将这种无形服务等同于创业。针对在校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实现人人创业是不具备普适性的,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和素养的学生,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实现创业奠定基础,这也充分体现了专业与创业融合的初衷。
同时,注重把旅游行业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发展、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灵感。通过聘请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回校进行客座讲授,请他们站在创业者的角度进行面对面经验分享,这些讲座类活动需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五、专业教育考核方式更具灵活性——“学分置换”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学生通过选课来获得相应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这种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年限的弹性,课程选择具有一定自由性。但是基于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授课方式展开,对创业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极大的弹性时间去孵化自己的项目。
因此,对于有强烈创业意愿并在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可以考虑更加灵活的“学分置换”方式,例如在我校18级旅游专业中有学生合伙成立了一家旅行社,为了便于学生开展旅行社的相关业务活动,对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采用学分替换的方式,比如根据学生每个月的出团量、旅游线路推广受众量、营业收入、顾客的反馈评价等综合考评工作的质量,即创业的实际工作绩效来替换某些课程的考核分数,进行学分置换。在学院、教务处和创业学院的共同协调下,实现学生创业工作量纳入成绩考核系统。这样不仅能极大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创业,也从课堂上解放学生,真正地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还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同时,对于“专创融合试点班”中有创业意愿但在校期间未开展创业实体的学生,应参照“理论课程+场景实训”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获得相应成绩。就是通过专业课程“考试+实训”获得相应学分,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也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推动“专创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创业类知识积累,除了选派教师去企业进修、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外,更需要走出去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专创融合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外部企业和内部学院教师中共同选聘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将企业的创新思考与实践融入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将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兼顾课堂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和思考能力。
此外,在创业学院的支持下,可成立“专创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生開展创业活动的政策解读、创业痛点等方面的解答,并对各类型创业比赛、创业计划书进行指导,审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等。
七、专创融合育人途径
从专创融合育人的实施途径来看,首先要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宣讲,选拔有创业意愿、素养较好的学生组成“专创融合”试点班。然后分别对应大一、大二和大三的这3个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大一的第一个学年除了学习专业和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将创新创业基础、职业指导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进行创业的通识教育学习。
在大二学年上学期仍然以专业学习为主,同时摸底班上学生开展创业的情况。然后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实施专业与创业相融合的教育,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对已经创办旅行社、门市部的学生开展导师的点对点指导,例如每年学校开展的教职工春秋游活动对旅游专业进行创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天然优势的市场,创业导师可以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帮助学生找出潜在客源;另一方面,对没有开展任何实际创业、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的实训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技能,例如《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为72学时,其中46学时为课堂教学,另外26学时为校外旅行社的真实场景线路设计、接待服务实训等,实现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
在最后的大三学年基本以开展顶岗实习为主,同样已创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实现创业和顶岗实习无缝对接,而未创业的学生可以寻求学校政策、场地等相关支持,实现自身项目孵化,若最后孵化失败即直接参加学校顶岗实习,大学期间的知识沉淀必将对今后的创业、就业有巨大帮助。
八、结语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迫切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输出。而“专创融合”就是基于此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专业是基础,创业是手段,为创而学,为学而创,专创融合浸润式地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最终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的大学生,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能有更多的选择。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