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国际艺术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2019-01-30 02:26张令轲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张令轲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当代城市文化艺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视角。充分了解丝路文化,可以彰显出我国的人文艺术气息,推进丝路经济建设,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使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因此,论文对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提高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水平,促进城市全面健康发展。

【Abstract】The strategic concept of "the belt and road" brings more perspectives to contemporary China's urban culture and art design.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ilk Road culture can reveal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atmosphere of our country, promote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China, and make the content of urban public art richer and more distinctive. Therefo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 China, aiming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public art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efforts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建设;丝路艺术

【Keywords】public art; urban construction; Silk Road art

【中图分类号】TU984;J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19)10-0092-02

1 引言

公共艺术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签,而当代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是向人文气息致敬,将城市标志、城市建设、城市人文景观展现出来,同时,可以依据当前“一带一路”的国际艺术视角,使城市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建筑、设计将城市的独特性释放出来,为市民增强城市自豪感,以此来提升居民的城市身份认同性,将东方文化与公共艺术相结合,成为这座城市最独特的风向标。

2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艺术这个词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城市公共艺术太过缥缈,这种内容无法被普罗大众接受与认同,特别是疲于工作为生活奔走的人们,他们对于这种艺术难以产生共鸣[1]。还有一种观点是将城市公共艺术用于商业,这类行为不足为奇,但很多人为了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城市原貌,这就是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变相迫害。无论哪种原因,都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缺乏与大众的互动与交流,更多的老百姓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大多数人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就是雕塑、涂鸦等,因为它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过于遥远。特别是我国当前表达公共艺术的形式较为单一,出现很多雷同现象,没有将我国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息展现出来,也没有在其中融入更多创新与贴进人们生活的创意,使老百姓无法直观感受艺术文化的气息。

3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思路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当地文化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不同城市的公共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在其中。所以我国每座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都需要与国家的文化内容、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可以将丝路文化加入我国城市公共建设之中,将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行塑造,这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2]。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公共艺术人才,增强我国公共艺术民族认同感。同时,站在丝路文化视角下,可以将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变得更加新颖,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公共艺术带来的不同体验,通过这种方式,使人们在这座城市中得到更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积极地参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带来更多的建解方案。

4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策略

4.1 注重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内涵

丝路文化视角是将不同城市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展现出来,而我国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也可以引用这种方案,将时代赋予的地域环境特色与时代潮流中的热点进行创新与展示,这些内容将是这个时代的特色,这种特色将不可随意更改,而这类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将永葆本色,在任何时间都不会落伍。这种方式就是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想要的方案[3]。注重城市的地域特色,深度挖局我国城市间的地域文化及民族特色,彰显出不同城市中的地域文化气息,这样才能在公共艺术文化建设中大做文章,彰显时代赋予城市的特殊魅力。同时,公共艺术建设所用的材料,无不反映出当代建造工艺及建筑形式等特征,通过这些内容更能展示出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也是当代艺术真正追求的目标,是基于丝路文化视角加入特有的城市气息之作,是引以为傲的艺术佳作。

4.2 增加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投入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特别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附加手段。所以增加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经济投入,是推向城市经济走向新征程的积极行为[4]。为此,在此期间除了要增加经济投入,更应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能一味地忙于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而肆意破坏城市中的自然环境。针对公共艺术被破坏的事件,需要制定更加合理和完善的管理方案,如增添加警示标语、加强公民道德宣传等,提高人民素质。

4.3 增强公众的参与度

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不能缺少公众的参与,特别是公众参与性更需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参考意义在于完成的作品是否聚集了我国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人们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5]。通过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使人们将目光投入城市发展中,增强对于艺术建设的基建工作,不断推动我国艺术的发展,进而实现全民艺术审美能力稳定上升。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同时,更应将各地的地域文化及民俗特点相结合,将这些特点融入公共艺术建设之中,加强人们对艺术的认同感,使公共艺术中所呈现的文化气息更浓,增强当地公共艺术建设的辨识度。

4.4 注重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增添更多的风格特色,这样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更具有纪念性。同时,更应秉承丝路文化载体,将更多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我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应努力提升创新性,探索生活赋予某些文化现象的附加含义。可以说公共艺术的创新与社会审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才能将发展与传承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公共艺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唯有坚持创新,城市建设才能持续发展,成就更好的未来,才能继承城市文化特色,使城市公共艺术成为一种文化载体[6]。

4.5 加强对新一代的艺术教育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更应加强对新一代的公共艺术知识普及,这关系到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增强新一代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从个人兴趣进行培养,增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更加了解公共艺术,愿意通过自我的努力去认知这个领域,使公共艺术存在于人民群众当中,让人们说起这个话题便不再陌生,使公共艺术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需要寻找传承发展公共艺术的人才,在城市艺术中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公共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开展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宣传教育活动,引领更多人走进公共艺术建设这条道路,使我国的公共艺术得以稳健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借鉴丝路文化,取其精华,吸取更多优秀的经验,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融合本地城市文化特点及内涵,这对于加强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认知教育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5 结语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发展与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是分割不开的,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不同民族辛勤劳动、创新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更应遵循丝路文化视角,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及对公共艺术的认知,使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文化地标,在美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风貌、传承地域文化、传播商业信息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还应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提升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特性,彰显城市特殊属性,成为一条具有本城市特有“DNA”的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王琳,李正军.基于交互式体验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研究[J].设计,2019(17):146.

【2】刘旭.文化名城建设引导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J].智库时代,2019(38):266.

【3】王亮.试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现代园艺,2019(12):109.

【4】王东浩.分析城市公共藝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6):60.

【5】张幸荣.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设计策略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2):87.

【6】黄越,刘子溪.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休闲空间设施设计[J].传播力研究,2019,3(08):232.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新形式下如何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现代化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