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困境与解决机制探究

2019-01-30 02:26孙玉滨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乡村振兴

孙玉滨

摘   要:面对新常态背景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着基层农村领导人才缺乏、产业振兴存在困难、“新形式主义”导致发展瓶颈、农村文化和生态问题突出、农业教育缺失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机制,发挥基层党建领导作用,优化权责,加强监督,增加科技创新资金,注重协调与法治,建设法治乡村、美丽乡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治理;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6.0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6-30-05

一、乡村振兴推动农村治理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体现在: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农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实施战略。通过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对农村的治理问题、领导问题、土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才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新思路、探索了新方案、提供了新指导;展开了对农村所有制关系、土地结构、党组建设、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落实了“乡村精准扶贫”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等政策、法律的配套与实施,助力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因此应抓住农村治理的“牛鼻子”,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二、農村治理存在的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治理的有序进行,但治理过程中亦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理困境与难题。

(一)农村治理存在领导之忧

1.基层年轻干部任务重、负担重,出现断层。“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是基层农村干部工作状态的生动体现。农村基层年轻干部面临诸多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农村历史遗留问题,还要经常参加各种农业巡查的临时任务,投入“一眼望不到头”的“填表格”“示效果”的任务中去。“24小时待命”“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是农村基层年经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加上待遇差、责任大、家庭长期无法照顾,大批基层年轻干部不愿留在农村,纷纷通过考试、借调等方式“逃离”农村,出现基层年轻干部“断层”的现象。

2.农村治理的领导存在素质之忧。农村治理的问题难、矛盾多、关系复杂,一些基层干部漠视甚至放弃使用合理、合法化的基层治理工具,逐渐走向了“狠人治村”的道路。根据相关的调查,“狠人治村”有两层含义:一是“狠劲”治理,面对村里的钉子户、个别户先“哄”再“磨”,最后下狠劲,通过威胁、恐吓、逼迫、恩威并施,以此压服众人,开展相关的农村建设工程等;二是“狠心”治理,完全漠视秩序与法规,以暴力的手段、蛮横的方式治理农村,为己谋利,成为了像“张运球”这样的村霸、恶霸,严重影响农村的安全与发展。不管是“狠劲”还是“狠心”,“狠人治村”严重影响了农村治理,农村治理呼唤高素质的基层干部。

3.农村基层的“微权力”缺乏规范,存在“微腐败”。农村基层干部“微权力”量大面广,对农村治理的分配政策、生产关系构成巨大威胁,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问题,衍生出了虚报材料、资金补助、项目帮扶等“微腐败”现象。基层“微权力”使得需要帮扶的人群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障,一些“微腐败”造成“坐吃空饷”。

4.农村基层治理难度加大使基层干部心浮气躁。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下沉,农村基层亦顺应机构改革趋势,许多农村基层干部从“一把手”转向“二把手”,而许多“一把手”面临更严峻的治理与发展难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晋升难的问题加剧,衍生出了随遇而安、坐等退休的工作状态。

(二)产业发展难以推进

1.农村土地存在归属困扰。“土地是农村的命,是农村的根”,农村治理先要治理土地,但土地的归属与使用一直困扰着农村。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土地承包的流转速度加快,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改革缺乏相应保障。使用权限、流转用途、宅基地审批等问题缺乏相应规范,“三权分置”以及《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缺乏相应配套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的土地使用缺少具体安排。

2.产业振兴的科技创新驱动不足。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作方式和小型机械化为主,缺乏大型农业机械;对农村产业发展的科研创新投入力度不够,相关科研机构较少;产业振兴的人才支撑力度较小,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与转型缺乏技术人才支持,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产业振兴的资金投入不足,对农村地区产业科研补贴的资金投入不够。

(三)“形式主义”困扰农村治理

1.过度留痕,违背初衷。形式主义潜伏在基层农村治理的各个方面,“处处留痕”体现在合影拍照、表格填写、工作表面、会议表态、短信走访等方面。痕迹化管理违背初衷,费时费力,基层干部不胜其烦,却无奈地将之视为自证清白、自证努力、实现政绩可视化的方式。

2.基层设施建设重形式,轻效率。农村治理与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农村的文化广场、健身设施、宣传标语等建设不接地气,出现了建设使用不合人意、建设拖延滞后、应付领导检查等现象。

(四)乡村生态问题突出

1.农村污水排放体系不健全,影响乡村形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致使许多地区仍存在“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即使建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农村也存在“重建轻管”甚至停运的现象。

2.厕所革命不好“革”,影响乡村气质。2017年中央推动“厕所革命”,许多农村告别旱厕,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厕所革命不彻底、不实用的问题,出现了新厕闲置、旱厕仍沿用的现象。农村厕所革命缺乏建设资金、缺配套设施、缺维修管护,出现了“门前干净卫生,门后污秽横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气质”。

(五)乡风民俗落后,农村教育缺失

“一丧紧三年,一婚穷十年”,在一些农村地区“红白喜丧”存在大量陋习,婚丧嫁娶支出已经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虽然人人反对、人人痛恨,却又被裹挟,只能照办。

与此同时,农村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突出。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与分配严重失衡,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贫乏,农村人口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解决教育问题,更有甚者直接放弃子女教育问题,使得农村的教育缺口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弥合。

(六)基层政府过度干预

农村治理的主体本应是当地村民和村民自治组织,地方政府应起一個统筹规划、指导支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定位失准、角色走歪、过度干预,农村治理缺乏自主性,间接影响政策连续性,农村治理出现新形式主义,基层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大打折扣。

三、探索新机制,建设新农村

(一)人才是关键,发挥农村治理的人才优势

1.权责匹配,化解冲突。针对农村治理任务重、责任大、关系复杂、权限不清、职权不明等问题,应根据权责一致、权责匹配的原则建立农村治理的权责清单。根据具体的清单条目,明确农村基层干部在权力清单制度下的权力边界,建立农村治理的责任主体、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三位一体”的责任关系,建立明晰的权、职、责体系。

2.提升基层干部待遇,提高基层治理队伍素质。“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就要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从物质方面来讲,可以优化基层工作环境,提高基层干部工资水平,优化工资奖励机制,增加基层晋升途径等。从精神方面来讲,增设相关荣誉奖励,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社会地位,通过创新基层干部待遇制度,让青年干部有出路、有奔头。

在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治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响应国家“扫黑除恶”的口号,将村霸、恶霸以法治手段“扫除”干净。其次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低下等问题,应按照建设学习型公务员的要求,建立农村基层公务员的培训、轮训制度,提升干部能力。最后是针对“钉子户”村民,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强化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途径,引导村民尊法守法、崇善崇德。

3.重视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村已经从一个同质社会转变为一个异质化社会,社会分化加强,社会流动加速,这给农村治理带来了许多挑战,农村治理更加困难、复杂。要突破农村治理困境,最重要的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党的领导向基层下移,同时加强基层党建,加大基层纪检、审计等监管力度,通过基层党建完善乡村善治。

4.把“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针对基层的“微权力”导致的“微腐败”,发挥基层党务监督的同时,还应发挥上级政府、村民、社会的监督,将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建立基层“对比—核查—公示”制度,将农村基层干部的贫困申报与村民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开展专业核查,对结果进行公示,接受“阳光监督”。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振兴,科技成果助推农村治理

农村治理重在农村发展,农村发展需要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依托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反映人才、技术双驱动。

1.人才驱动是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证,而高素质人才是产业振兴的“操作工”。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将其知识成果转化成技术支持。综合运用政策、机制,鼓励社会各类人才看到乡村希望、看到乡村未来,使其从科研机构、大学院校走向农村,真正实现吸引人才到农村。

2.技术驱动是核心。在引进大量人才的同时,需将其知识转化为技术,用在“刀刃上”。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科研院校的技术输送,打通农业产业融合的链条,通过科技打通现代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流程、体系之间的壁垒。通过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做好农资、农技、农人、农品、农需的“五农”化服务,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业态。

(三)加大财政扶持,促使政策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施乡村治理不仅要依靠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还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财政资金支持可分述如下:一是加大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力度。产业振兴需要科学技术的引用,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还需要加大科研投入,这一切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治理的基础和保障,需加大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教育设施、文体设施建设。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面对“农村污水”“厕所革命”,在农村“自掏腰包”的情景下,还需要政策资金予以支持,以舒缓农村基层政策执行的压力。实行“三金”支持,促使政策落地生根,助推农村治理。

(四)完善考核制度,驱逐形式主义

针对农村治理存在“表格多、会议多、举手多”等诸多形式主义问题,要向“留虚痕病症”开刀。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实行归口管理,避免多头重复考核。检查工作以暗访为主、明察为辅,不提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切实改进工作机制,突出结果考核,辅之以过程考核,由考核痕迹变为考核干部“足迹”“实绩”。其次是优化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增大民意调查,驱逐形式主义。

(五)简政放权,使行政权力下沉

“领导常换,政策常变”,上级政府的“干预之手”时常影响农村治理。因此,上级政府应将行政权力下沉,仅扮演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将村民与自治组织定位为“主演”。这就要求将政府的“放管服”落实在农村,保持农村治理的政策连续性。

(六)优化市场,共建共赢

农村治理涉及了住房保障、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流域治理等诸多方面,单单依靠政府和村民治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市场投资,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如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共建共赢。

(七)完善相关法律,推行依法治村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國在村一级自治组织的体现。针对农村治理的诸多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尊法守法的同时,推动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如进一步落实“三权分置”下的《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运用合法手段实现农村治理,防止乱用狠人、滥用狠招,引导村民尊法、学法、用法、守法,培育崇德向善的乡风文明,推行依法治村。

(八)注重协调体系化操作

农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治理工具的应用与治理策略的施展不应仅局限于一定的环境,而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背景灵活施展,形成完整的、协调的、体系化的治理系统,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王德福.组织起来办小事——理解农村集体制的一个视角[J].新建筑,2018(05):19-22.

[2]黄佳民,张照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与实践角色[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4):188-195.

[3]周欣然.农村社区化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5):156-157.

[4]李宽.农村社会治理的形势转变及未来趋向[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4):41-42.

[5]毛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四重逻辑[J].江汉论坛,2019(04):133-138.

[6]任广飞.构建治理保障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J].机构与行政,2015(03):31-33.

[7]胡恒柱.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8(22):213,217.

[8]王巍.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01):31-33.

[9]张娟,郑春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01):157-161.

责任编辑:杨   静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践行两学一做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新疆公安机关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