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娇 李文倩 王喜满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发展过程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赶超发展观到改革开放观、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这个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演进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6.001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6-05-06
发展是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理念作为对发展内涵的高度概括,对发展实践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党的发展理念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路径的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初步创立——赶超发展观
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工业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显提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艰辛探索,赶超发展理念在这个时期逐步产生和形成。
(一)形成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面临着艰巨的工业化任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上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十分落后。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具备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经济实力,必须通过赶超跨越来实现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开始照搬“苏联模式”,以期取得与苏联一样的成就。虽然这种“苏联模式”在前期使经济发展有了起色,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但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不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其弊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也日益凸显。“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经济技术落后的问题还未解决。在国际和国内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逐步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发展理念。
(二)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摆脱我国经济落后的局面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使中国稳步从新民主主义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正式宣布:“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详细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好“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赶超发展观的始终。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致力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实现农业和轻工业齐步发展。1964年底和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正式提出了“两步走”战略,为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战略的谋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意义
赶超发展观的提出是一个从冷静稳妥到急于求成再到回归理性的曲折过程。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忽视经济规律的现象,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立足于当时实际,深化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和“两步走”战略,是对建立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初步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丰富发展——改革发展观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深刻总结了“左”的错误,分析了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实现了思想、组织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统一了对今后全党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认识。同时,党中央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审时度势,集全党智慧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逐步形成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融为一体的改革发展理念。
(一)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逐漸出现失误,我们的经济建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违背了客观规律,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我们党虽然进行了三次现代化运动,但当时党中央个别领导仍然推崇“两个凡是”方针,导致这些运动不仅无疾而终,反而使我国的经济雪上加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照搬苏联模式在我们国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目标,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形成了改革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主要内容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认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从当前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取前人之精华,去前人之糟粕,提出要进行发展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不仅对内调整还要对外开放,突破陈旧观念、体制束缚。邓小平的改革发展理念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推力,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不合理成分。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而改革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这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体现。但对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充分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开放,认真学习总结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一切有益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规可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科学性体现在其谋划和布局上,具体来说就是富强、民主和文明三者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和精神领域的建设一一对应,相辅相成。“三步走”战略布局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的,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达到小康,最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鉴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邓小平认为,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办经济特区,都要大胆地尝试,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创新,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运用“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意义
改革发展观既继承和借鉴了赶超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又实现了对赶超发展理念的超越,使其更符合国内外发展的局势,更能够反映我国发展的时代特色,在我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极大恢复和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节点,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发展理念在执政兴国实践中的运用,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改革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了从重视经济发展到重视社会全面发展的转变。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被打破,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国际政治新秩序还未建立,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摆在中国面前的不仅有机遇也有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如何维护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任重而道远。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改革领域延伸的关键时期,如何彻底转变增长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是我们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两大重要论断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并结合当时我国实际提出的科学论断。这一时期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模式走上历史舞台。江泽民在1995年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详细阐述了其科学内涵和要求。同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他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是我国改变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2002年江泽民提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
(三)意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发展与党的执政兴衰规律、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新的思想路线和发展模式,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
四、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开拓发展——科学发展观
虽然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赶超发展理念、改革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从新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对当今世界发展局势和我国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一)历史背景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要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从当时国内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实现这项目标难度不小。因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间的发展,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差别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并有日渐固化的趋势;二是我国早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导致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使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开始恶化;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沿海城市的开放,东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危及我国的发展与稳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总结前人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
(二)主要内容
胡锦涛在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赋予了党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内涵。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为了谁发展”“要靠谁发展”“如何去发展”三者之间的统一蕴含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中。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为本”,明确地回答了“为了谁发展”和发展成果享有对象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是讲发展的内容,即要实现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面进步;“协调”是讲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最优配置;“可持续”是要保证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前进性,从而走向新的更高阶段,这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国内外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五、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國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前进目标。
(一)形成背景
当下,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基本向好,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威胁。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高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弊端日益显露,结构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创新动力缺乏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局出发,立足现实,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主要内容
1.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也是历来共产党人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在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在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创新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的优势,突破当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窘境。
2.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过程,要求我们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而协调就是包含二者的统一。实现我国经济长久健康发展,不仅要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发展,还要推动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
3.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绿色发展,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要加大绿色环保理念的教育宣传;从个人层面上来说,要把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时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4.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战略的正确性。在当今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树立正确的开放发展理念,建立内联互动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事业,深度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
5.共享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共享理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人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即全民共享;二是社会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人民都可以享有,即全面共享;三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建设成果的共享,即共建共享。实现共享发展,需要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完善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机制。
(三)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系统的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威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蕴含的重要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南。
六、结语
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70年的光阴,70年的风雨,展现了我们党漫长而又艰辛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从原先着重强调高速度的赶超发展观,到改革发展观、可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进步。梳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理念,对于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陳寒苗.简述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历史脉络[J].党史博采(下),2019(02):4-5.
[2]陈丽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J].理论与当代,2018(07):11-12.
[3]田文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概述[J].改革与开放,2017(24):9-10.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