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都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执政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近年來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深切关注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流动加快,一个特殊群体出现--农民工。他们拥有农村户籍,却从事着非农劳动,他们生活在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综观文献资料发现,现在的农民工正处于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回不去的农村,融不进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重要且庞大的群体,对于这一群体的妥善解决对于我国三农问题解决,国家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作者立足实际,深切分析我国农民工的尴尬境地,深刻反思该如何帮助农民工破解两难困境?
关键词:农民工;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农民工”是一个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概念,该词首次出现于1984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用来指称那些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龙智慧,2009)。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人民网,2013)。农民工是拥有农村户籍,从事非农劳动,生活在城镇却融入不了城镇的劳动者。随著我国工业化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群体也呈扩大趋势。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近似3亿的群体,这是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也是一个做出巨大牺牲的群体。我们的吃穿住行无一不和他们有关系,吃的他们做的,穿的他们制造的,住的房子、行动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建造的。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如何,处境如何呢?他们为了生活离土离乡,为了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却常年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他们制造了很多食物、衣服却常年很少换新衣服,他们建造了高楼大厦却难有自己的容身之所,他们是一个做出巨大牺牲的群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他们,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劳动需要,在城市生活愈发困难,逐渐迷失在城乡之间,陷入两难境地:回不去的农村,融不进的城市。他们又该如何自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1 农民工市民化所处困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控制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劳动力逐步得到解放;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始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引发“民工潮”,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集中。在这种趋势下,很多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常年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却处于一种仅仅是为了生存被迫生活在城市的状态,很难成为城市居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福利待遇,子女无法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医疗权利等等。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他们虽进入城市,却依然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作者从硬性条件约束、软性条件差异和自身差异来阐释农民何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1.1 制度性条件约束
户籍制度的限制。农名工是拥有农村户籍,在城镇进行非农劳动的劳动者。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他们很难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即使能成为城市居民,也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经济能力等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刘小年,2017)。
劳动就业制度的约束。现在农民工的工作很不稳定,基本每两年就要换一次工作,他们做最苦最累的活,拿着很低的工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购买五险一金。由于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大多从事没有文化要求,只要有力气就能干的工作,克扣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在城市,很难享受同等的劳动就业制度,鲜有人能够拿到最低生活保证金,只因为他们不是城市居民。
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只有16.7%的人有养老保险,只有26.2%人有工伤保险。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少有企业会为他们购买五险一金,自己也缺乏投保意识。据了解,农民工大多只自主购买了两类保险:最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其他的没有投保意愿也无投保意识。可以说,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生活。
教育制度的约束。农民子女不能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因为被留在家里父母照看或者夫妻一方回家照顾,这导致了他们很少有融入城市的想法。
1.2 消费水平、思想观念的差异
城市消费水平相比农村消费水平较高,农民工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身上秉承着勤俭节约、存钱养老的传统,他们不舍得消费。每月赚取的工资除了城市基本生活外要么寄回老家养一家老小,要么存钱。和城市人相比,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观念的差别导致他们很难聊到一起,很少一起逛街、一起买东西,甚至能聊的话题也相对少。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很多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进城占用他们原有的资源、设施,给他们生活造成不便:交通挤了,垃圾多了,场地少了等等,甚至还有人歧视、瞧不起农民工,排斥农民工这也是农民工难以融入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农民工大多有一种“过客”心态,只是把自己当成城市的过客,只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的暂时之地。他们没有主动融入的意识,这会让他们让他们不去争取很多的现实需求,比如,对居住权、对动作环境居住环境的要求。在工作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会争取工人应得的权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客心态”让打工群体没有任何抗争的动力和谈判的合力(吕途,2018)。
1.3 人力资本、经济能力的限制
我国农民工以初中学历居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自身人力资本较弱的农民工越来越难以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大量劳动力面临失业的状态,尤其是农民工。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现在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而且机械化水平日益提高,对脑力劳动力需求大,对体力劳动力需求日益下降。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农民工很难再找到一份工作,很难再在城市立足。
我国农民工大多经济能力较弱。他们在城市做着最累最苦的活,拿着相对较少的工资。农民工很难凭借自己的工资在城市买房,所以他们大多花费了自己所有积蓄,甚至不惜借钱在农村建房。但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家,因为他们要靠在外打工才能维持生活。同样,因为所有的钱都用来在农村建房,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资本放弃这些固定资产进入城市生活。所有,他们不会融入城市生活也难以融入。
2 农民工返乡所处困境
农业是人类的生命线,农村和大地是农民的根。没有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哪来农村人的健康生活,哪来城市的发展。打工者认为在城市待不下去了可以回老家,但殊不知那是回不去的家。
2.1 农业生产力的降低
农业生产力降低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土地荒芜后肥力下降、农村劳动力的技能退化、土地碎片化、受气候影响大等造成。
土地荒芜后肥力下降。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家里的土地无人无力种植,在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并未盛行的过去,土地只能沦为一片荒地。几十年后,当农民工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是时候,才发现土地肥力严重下降,生产效率低下,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农村劳动力技能的退化。农民工外出务工几十年,久不做农业,技能自然生疏退化,而且今时不同往日,气候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农药、化肥效率不一样,对农产品种植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可能有人说,现在可以用机器代替,可是对于我们现在土地碎片化的现状,机器耕种很难实现。
土地碎片化。我国农村土地普遍存在土地碎片化,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而且机械化基本难以实现。
气候影响。农业本身就是靠天吃饭,受天气影响、自然灾害影响特别大。
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农业收入微薄。实地调查中,收入最高的一户河南农民靠农业的收入只占打工收入的一半;而收入最低的一户四川农民由于受灾,收入只占打工收入的2%(吕途,2018)。正是由于生产效率低,收入低下,导致农民工很难回到农村。
2.2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几十年,生活方式受周围环境影响,多少都会有些变化。城市相较于农村而言,交通方便,购物方便,干净卫生,娱乐设施较完善,久而久之,常年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会适应在城市的生活模式。回到农村,交通不便,购物场所少等又让他们不适应农村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教育等要求也提高。回到农村,一年四季忙于农业,收入微薄,基本只能维持生活,难以有所积蓄。因此,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在城市拿着工资生活。
3 何以破解两难境地
农民工目前正处于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农村的尴尬境地,而且这种情况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转变。农民工尴尬境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也需要多方面努力共同破解。农民工窘境的破解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农民工各方面的努力。
3.1 公共政策得以改善
农民工问题的改善,应该确立全国统一的思想,打破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区域利益固化藩篱,确保各地区之间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想农民放心进城,城市化顺利推进,首先应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子女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农民工进城还只是为了赚钱养家,农民工的窘境很可能会延续到子女身上,重复命运。公立学校应对随迁子女放开教育权,让其享受公平的教育,放宽高考的限制。其次在保障农民工土地权利的同时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权。一方面不允许以任何形式任何手段剥削农民工手中的土地权,另一方面允许城乡范围内建设集体房屋出租,结合本地实际,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条件。最后,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投保意识,规范企业为农民工投保的行为。
3.2 企业自觉承担义务
当前农民工进程务工签订劳动合同、购买保险的比例很小。企业应主动与农民工签订相关劳动合同,为其提供一些基本福利待遇。主动改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不定期举办团建活动,增强农民工归属感。主动给员工以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以更好适应生活需要。
3.3 社会充分发挥其正向影响力
近年来,农民工受到关注的程度有所提高,但这远远不够。社会舆论应主动为农民工正言,在尊重农民工意愿的前提下,适度关注农民工生活,走进生活,了解他们的社会。社会应汇聚更多力量帮助更多正能量,帮助解决更多困难的农民工。充分发挥其正向影响力,引导社会主流,引导农民工主流积极向上。加强维权意识的宣传,外在帮助农民工树立维权意识。
3.4 农民工自身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当前农民工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少、经济能力弱等问题。首先,应主动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珍惜一切可以提高自身的机会,主动参加各种技能水平。其次,转变观念态度,主动融入城市生活。现在很多农民工都是过客心态,进城只是生活所迫,只是为了赚钱。应转变这种“自己是农村人就一辈子是农村人”的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文化,转变观念态度,主动融入城市生活。最后,主动树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树立投保意识,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吕途.新工人何去何从[N].社会科学报,2018-02-22(008).
[2]邬志辉,李静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2016,37(09):19-31.
[3]汪润泉.子女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基于全国7个城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03):75-84.
[4]龙智慧.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万燕(1993-),女,苗族,重庆,硕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