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何重香,杨志坚,程楚红,叶啟发,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肝胆疾病研究院,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移植医学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003)
近年来,肾移植术作为改善肾功能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佳治疗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肾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其中,肾移植术后血栓形成的严重程度是仅次于感染的一种远期并发症。一旦发生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因血栓脱落导致肺血栓栓塞症而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lower extremity,LDVT)形成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DCD)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轻者表现为小腿肿胀、下肢皮肤变硬有紧张感及肢体沉重,重者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循环障碍危及生命[2]。如何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空气气压泵肢体循环驱动仪无创辅助疗法已成为当前临床辅助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移植中心对肾移植术后患者,在常规术后管理的基础上给予了空气气压泵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移植中心于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肾移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41±16)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5±18)岁,两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治疗前常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证实既往无LDVT形成。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预防管理,如下:
① 临床指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强下肢的活动:术后6 h抬高床头,2 h变换1次体位,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定时按摩下肢,指导患者做跎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及足踝的环转运动,加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给予抬高双下肢,避免膝下垫硬物及患肢过度屈曲压迫移植肾影响血流。病情允许下,术后第2 d协助患者下床称体重,每天1次,督促患者做深呼吸吹气球。避免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尤其是患侧下肢且减少同一静脉处进行反复穿刺。② 药物指导:对有血栓形成倾向患者,术后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③ 饮食指导:增加营养,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素蔬菜,多饮水,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的风险。保持大小便通畅,减少腹内压增高而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④ 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常见并发症及疾病后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引起重视,知晓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3]。
1.2.2 气压泵治疗的管理:治疗组在常规预防管理的基础上采用空气气压泵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压力设定在一档,先后产生 40、35、30 mmHg(1 mmHg=0.133 kPa)的梯度压力变化,根据医嘱及患者的耐受能力进行调节,每次30 min,每日2次,7 d为一个疗程或者根据患者病情缩短或延长治疗时间。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和解决办法,消除患者的恐惧,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正确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治疗3、7、14 d行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查移植肾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静脉栓子形成以及记录静脉栓子直径。通过对患者肢体疼痛、肿胀及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优良:彩色多普勒观察管腔内无血液反流及充盈缺损情况,频谱多普勒观察彩色血流充填,下肢静脉血管腔内无实性回声现象,肾脏血流指数正常,患者下肢无疼痛、肿胀感觉;较好:彩色多普勒观察管腔无血液反流及充盈缺损情况,频谱多普勒观察彩色血流充填,下肢静脉血管腔内无实性回声现象,肾脏血流指数正常,患者一侧或双侧酸胀、隐痛感,腓肠肌实验阴性;较差:彩色多普勒观察管腔内存在血液反流及充盈缺损情况,血流阻力指数高,显示静脉血管内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不可见,患者一侧或双侧下肢出现疼痛、肿胀感,下地困难或直立后疼痛加剧伴有不同程度红肿热痛,腓肠肌实验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静脉栓子检出率及栓子直径比较(表1):对照组与治疗组静脉栓子检出率为45.0%比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栓子直径主要集中于0.1~0.3 cm,以自行吸收栓子为主。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栓子检出率及栓子直径比较情况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表2):本结果显示,治疗前只有少数患者检出静脉栓子,且直径均较小,两组病人双下肢均无 LDVT发生,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为85.0%比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肾移植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复杂。血管内壁损伤、血流速度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重要因素。① 尿毒症患者大部分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此外,长期的静脉用药,也加重了血管壁的损伤,内膜及胶原暴露,导致血小板聚集,诱发血栓形成;② 术前血液透析的原因,导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或易并发血栓形成,是患者术后LDVT形成的高危因素[4];③ 手术创伤易造成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在麻醉状态下,下肢静脉壁处于松弛状态,静脉内淤血加重,术后使用镇静剂以及一些有创操作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手术中髂外/髂内静脉血流阻断,下肢血流淤滞;④ 术中输注库存血中高血小板Ⅲ因子和Ⅳ因子将促进血栓形成[5];⑤ 肾移植患者术后大多处于卧床或静坐状态,移植患侧制动,腹部伤口及肾周引流均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缺乏早期活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血流滞缓,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⑥ 抗排斥药物环孢素A可引起内皮功能异常,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血栓[6-7];⑦ 肾移植术后需大量利尿,持续补液,血管活性药等等的使用,如果术后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不好,易导致血液浓缩;⑧ 红细胞增多症和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也是肾移植术后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因此肾移植术后如何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肾移植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本研究使用空气气压泵肢体循环驱动仪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通过对肢体套充气,先后均匀缓慢加压于肢体,再均匀缓慢地排气。空气气压泵肢体循环驱动仪作用原理如下:① 提高静脉的血流速度,增加静脉血液循环功能,防止静脉血液瘀积,促进静脉血液与淋巴的回流,能使下肢静脉排血量增加23%,血流速度增加到(77±35) %[8];② 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加快纤维蛋白的溶解,减少血浆凝块的形成;③ 间隙性加强使血液通过静脉瓣时发生湍流,防止血液瘀滞,保证静脉瓣的调节功能。④ 促进血管内皮活性物质释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形成。该仪器操作简便,患者耐受好,但操作需遵医嘱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流程执行,操作者必须掌握气压泵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注意事项,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有效沟通。操作前,检查仪器完好处于备用状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选择适合型号的肢体套,并注意肢体套的松紧度,防止过紧引起肢体末梢循环血流不畅。操作中,密切观察气压泵肢体循环驱动仪充气压力运行正常,有无机器报警、肢体套安全扣松脱,充气管路松脱弯曲打折等异常,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及发绀,肢体有无麻木刺痛等不适症状,末梢循环皮肤温度颜色,双下肢动脉搏动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或立即停止操作。
目前常见的预防深静脉血栓措施有抗凝药物和穿弹力袜、主动按摩护理等。空气泵疗法是非介入性复合物理疗法的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外周循环障碍疾病及深静脉血栓预防,取得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通过间歇性地均速充气及排气,提高血液流速,增加静脉血液循环功能,保证血液快速而稳定的单向流动,利于脉动流形成,使血管内血液排空最大化,防止静脉血液淤滞,脉冲式血流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对血管内膜黏附,提高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善神经血液灌注及氧合的功能,达到预防DVT的目的[9]。临床上一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其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度,能够观察血栓情况的变化[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栓子检出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气压泵治疗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治疗组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栓子直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泵相较于手法按摩力度均匀,且与人体流速同步,患者感觉更为舒适[12]。综上所述,气压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操作简单、耐受性好、对患者无损伤并减轻护士工作量,适合在临床广泛开展。